“星网”加速,运营商如何构筑天地一体网络商业化生态
2025-10-29   |   发布于:赛立信通信研究

赛立信通信研究部作者:曹先震


今年夏季,贵州、广西等地遭遇百年不遇的汛情,部分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完全损毁,陷入“信息孤岛”困境。危急时刻,中国电信应急分队携带卫星便携基站迅速抵达灾区,通过天通卫星系统建立起临时通信链路,使救援指挥信号在两小时内恢复畅通。这场“太空生命线”的紧急救援,正是我国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商业化落地的生动缩影。随着中国星网低轨卫星在轨数量突破82颗,三大运营商加速布局卫星通信赛道,一个覆盖全球、天地融合的新一代通信网络正在形成,推动人类进入“全域通信无死角”的新时代。


“星网”加速布局,规模化应用逐渐成熟


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已进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加速期。工信部2025年8月印发的《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的目标,将手机直连卫星等新业态作为核心发展方向。这一政策导向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也催生了中国星网主导的低轨卫星星座加速组网。截至2025年8月,我国星网“国网(GW)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已达82颗,发射密度从“按月发射”跃升至“三天一组”,预计2025年底将实现100颗卫星在轨运行的阶段性目标。这一进展标志着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已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入规模化部署的关键期。


与SpaceX星链的商业化路径不同,我国采取“国家队主导、多主体协同”的发展模式。中国星网作为GW星座的建设主体,规划到2029年底前发射约1300颗卫星,2035年完成约1.3万颗卫星的全球部署,构建覆盖空天地海的6G网络基础骨架。这种“顶层设计+市场参与”的模式既保障了战略资源的集中投入,又通过引入上海垣信“千帆星座”(54颗在轨)、吉利时空道宇(计划年底72颗在轨)等商业力量形成互补。三大运营商则凭借地面网络优势,成为连接卫星星座与终端用户的关键纽带,这种“天地协同”的产业生态正在重塑全球卫星互联网的竞争格局。


频谱资源管理成为制约组网速度的关键因素。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无线电规则》,我国星网申报的12992颗卫星需在2029年前完成10%部署,否则频谱轨道资源将面临失效风险。这意味着未来四年我国年均卫星发射量需突破300颗,对火箭发射效率、卫星产能都提出极高要求。在此背景下,Ka频段等高频段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破局关键。2025年4月我国发射的首颗手机直连低轨试验星已成功验证Ka频段通信能力,为后续规模化组网奠定技术基础,而三大运营商在地面5G网络中积累的频谱管理经验,正加速转化为卫星频段优化的核心能力。


从应急通信到消费市场,运营商逐步实现差异化布局

中国电信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卫星通信的运营商,已构建起“天通系统+全球服务”的立体格局。其独家运营的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2025年防汛救灾中发挥关键作用,累计为贵州、广西、湖南等重点防汛地区提供18万户服务,日均呼叫达3.2万次。通过建立“红名单”机制和欠费紧急复机功能,中国电信卫星公司确保了应急通信的畅通无阻,彰显了国企在关键时刻的通信保障能力。在商业化拓展方面,中国电信已将服务延伸至海外,2025年在老挝实现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商用落地,成为首个实现卫星通信出海的中国运营商。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信卫星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5%,“应急+跨境”的双轮模式初步形成规模效应。


中国联通


凭借牌照先发优势,逐步在消费级市场打开局面。2025年9月8日,工信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该公司随即火速上线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推出每月10元包含2分钟免费通话的亲民套餐。这一举措标志着卫星通信开始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消费,有望快速激活潜在市场需求。技术层面,中国联通与吉利时空道宇合作的“联通星系”卫星已成功入轨,其采用的柔性转发器技术能在卫星上实现信号智能交换,显著降低地面终端的性能要求。在应用场景拓展上,中国联通将卫星通信与物联网深度融合,在海洋科考、极地探险等特殊领域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形成与地面5G网络的互补格局。


中国移动


重点聚焦技术前瞻性布局,以6G天地一体为战略目标加速追赶。虽然其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牌照仍在审核中,但技术储备已形成明显优势:2024年6月完成全球首个手机直连高轨卫星基于运营商网络IoT-NTNIMS的语音通话实验室验证,同年7月成立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全面开展卫星通信核心技术攻关。2024年11月,中国移动携手中国时空发布北斗短信业务,率先实现无网络环境下的应急通信服务。在硬件层面,中国移动01星搭载的星载基站已完成5G天地一体演进技术验证,为未来与低轨卫星星座的无缝对接积累关键数据。这种“技术先行、标准引领”的策略,使其在6G国际标准制定中占据有利位置,也为后续商业化运营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大运营商的差异化竞争正在形成生态合力。中国电信的应急通信网络、中国联通的消费级服务、中国移动的技术研发优势,共同构成了覆盖不同场景、满足多元需求的卫星通信服务体系。这种分工协作模式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体现了中国通信产业在重大战略领域的协同能力。当遭遇河南洪灾这类极端灾害时,三大运营商可通过资源调度机制形成合力,2025年贵州防汛中就出现了电信卫星基站、联通应急终端、移动指挥系统协同作战的案例,彰显了“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


未来挑战与展望:如何迈向空天地一体新纪元

首先,加速突破卫星与地面网络的技术融合。3GPP NTN(非地面网络)标准体系的推进,为手机直连卫星提供了技术蓝图,使现有智能手机无需改装即可接入卫星网络成为可能。中国移动在实验室环境下已实现基于该标准的语音通话验证,其开发的星地融合核心网技术能有效解决卫星高速运动带来的多普勒频移问题,将通信时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中国电信则通过“室分+北斗”技术复用现有5G基站,在地下停车场等场景实现亚米级定位精度,为卫星与地面网络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过渡方案。这些技术创新正在破解传统卫星通信设备昂贵、操作复杂的难题,使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


其次,终端设备的轻量化将是商业化的关键所在。传统卫星电话体积庞大、价格高昂,制约了用户规模扩张。华为Mate60等智能手机内置卫星通信功能,开启了“双模终端”新时代,而中国联通推出的便携式卫星终端重量已降至500克以下,支持即开即用。中国电信在防汛救灾中投入的一体化卫星便携基站,可在15分钟内完成部署,极大提升了应急通信的响应速度。终端成本的下降与易用性的提升,配合运营商的套餐创新,正在重塑卫星通信的用户体验。万联证券研报指出,手机直连卫星有望成为卫星通信产业最重要的落地场景,带动整个产业链规模突破万亿元。


再次,商业模式的创新决定着“星网”-空天地一体网络产业生态的可持续性。与SpaceX星链的直销模式不同,我国采用“运营商渠道+政企采购”的混合模式:对个人用户通过三大运营商的现有渠道推广,保持服务连续性;对政府、能源、物流等行业客户则采用定制化解决方案。中国电信为应急管理部门提供的“红名单”服务、中国联通为远洋船队设计的卫星物联网套餐,都是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在成本分摊方面,运营商可以通过“连接+算力+算法”的打包服务来提升客单价,如中国电信为老挝矿业企业提供的卫星通信解决方案,不仅包含基础通信服务,还整合了环境监测、设备诊断等增值服务,使单客户年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提升至传统业务的5倍以上。


最后,需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打开增长空间。在民用领域,卫星通信可支撑智慧农业、深海养殖、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务领域,能为边防哨所、科考站提供稳定通信保障;在消费领域,户外探险、远洋旅游等场景的需求正快速增长。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指出,卫星通信与地面5G-A网络的融合,将开发出新的业绩增长曲线,预计带动卫星制造、终端集成、运营服务等万亿元级产业链升级。特别是随着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5G-ATG(空地宽带网络)与卫星通信的结合,将为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等场景提供全方位通信保障。



展望未来,“星网”将成为6G技术的试验场和数字新基建的核心组成。三大运营商与星网的协同配合,正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国电信的全球应急通信网保障国家安全,中国联通的消费级服务扩大用户基础,中国移动的技术研发引领标准制定。这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既符合我国的制度优势,又能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当2030年千万用户目标达成之时,每个人都将能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偏远地区的数字鸿沟被彻底消除,灾害中的“信息孤岛”成为历史,一个真正的全域通信时代将由此开启。卫星互联网不仅改变着通信行业的格局,更在重塑人类连接世界的方式,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END-

赛立信通信研究出品


作者:

曹先震

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部门副经理/高级研究经理
10年以上通信行业研究服务经验,擅长通信行业市场趋势研究、数据挖掘、市场策略研究、标杆研究等,在DICT、专线、云计算、安全等政企领域有丰富研究经验和独到见解。


分享
赛立信集团总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旗下网站
关注赛立信
免费咨询顾问一对一服务
请留下您的电话,我们的咨询顾问会在当天(工作时间)直接和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