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终端新时代:从智能设备到生态底座
2025-10-23   |   发布于:赛立信通信研究

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李艳敏


随着生成式AI技术从云端向终端渗透,AI终端已突破概念探索阶段,走向规模落地的关键时期,深刻重塑人与科技交互日常。在此进程中,技术创新不断拓展应用边界,产业格局也面临新的变量——终端厂商在竞速布局核心能力,技术方案在迭代升级,而身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运营商,也站在转型十字路口,积极探索在AI终端浪潮中的定位与价值增长点。

AI终端,指融合了AI算力与应用能力的智能设备或者交互入口,产品形态涵盖智能手机、智能音箱、智能眼镜、车载AI系统、工业机器人等。这些设备往往集成了AI芯片与AI模型,能够在端侧独立处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音理解等任务。

AI终端发展阶段与当前现状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院2024年发布的《新一代智能终端蓝皮书》,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给智能终端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与创新动力,当前智能终端发展正处于协同智慧发展期,呈现“多模态智能交互、主动服务、AI原生、万物智联”特征。

图1 智能终端发展历程

图片来源:信通院《新一代智能终端蓝皮书(2024)》


目前,各类终端正加速打造AI核心能力,通过场景化落地战略抢占市场份额,具体表现为:


(一)AI手机:软硬件协同打造“主动智能”


手机厂商加快AI升级策略,华为、荣耀、OPPO、vivo等终端推出的新款机型,均搭载了专用的AI芯片与NPU(神经网络处理器),支持人脸识别、语音助手、图像优化、智能搜索等功能;苹果也表示正在加速投入AI芯片研发,推出Apple Intelligence支持多项日常任务生成、多设备协同。

其中,荣耀直接将最新发布的Magic系列定义为AI手机,强调其通过软硬件协同,让手机具备主动学习用户习惯、智能调度资源的能力;华为则提出“全场景智能”的终端发展趋势,计划通过“小艺超级智能体”实现系统原生智能,推动AI手机从“功能工具”向“主动服务”转型。

图2 华为终端AI技术落地的三个阶段

图片来源:华为《AI终端白皮书》


(二)AI PC:本地大模型赋能“个性生产力”


除系统厂商推出的大模型与智能助手应用(如Windows发布的Copilot智能助⼿),PC厂商也纷纷打造专属AI能力以构建竞争壁垒。例如,联想将AI PC定义为“量身订制的个人AI助理”,不仅保留PC传统生产力工具与内容消费载体属性,更支持在本地运行“个人大模型”——通过构建个性化知识库,实现自然语言交互、任务自动拆解、跨软件协同等功能,大幅提升办公与创作效率。


(三)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长亮眼,但智能水平待持续提升


智能眼镜与智能手表/手环是当前可穿戴设备中的AI终端主力产品,市场出货量增长显著。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眼镜(Smart Eyewear)市场出货量66.4万台,同比增长145.5%,主要是音频与音频拍摄眼镜市场拉动(出货量51.4万台,同比+256.6%),典型产品包括小米AI眼镜、雷鸟V3等。同期,中国成人智能手表市场出货量958万台,同比增长64.0%。


但当前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手环,特别是智能眼镜,仍处于智能辅助阶段,核心能力集中于指令跟随状态(语音控制、导航播报等),在主动感知、多模态交互、复杂场景决策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技术提升空间。


(四)AI车载终端:智能化驱动汽车“第三空间”升级


当前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互联网巨头竞合发展,AI车载终端已普遍集成导航、娱乐、通信等基础功能,并逐步落地车辆实时监控、L2+级自动驾驶辅助、安全预警等高级功能。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AI车载终端将作为衡量车辆智能化水平的关键模块,推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型。


据行业数据预测,随着无人驾驶车的普及,预计到2030年,中国PA(部分自动驾驶)和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将占当年汽车总销量70%以上,而HA(高度自动驾驶)级车辆占比将达到20%,为AI车载终端带来持续增长动力。


(五)人形机器人:AI终端的下一个“战略竞争焦点”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载体,将成为AI终端领域的下一个竞争核心。目前各细分领域厂商已推出初代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物流、医疗、安防等场景。如工业领域的数控机床智能系统、重载机器人(用于搬运、铆接和钻孔等工序)、自动巡检机器人;医疗领域的AI导诊数字人、AI血压计、医疗机器人;安防领域的AI摄像头、交通领域的动态交通机器人等,正逐步实现“机器替代人工”的场景落地。


AI终端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增长潜力显著

尽管AI手机、智能眼镜等产品矩阵持续扩容,头部厂商也纷纷加码技术研发与场景布局,但行业仍处于“协同智慧发展期”初步阶段,面临算力适配不足、生态体验碎片化、商业模式单一、数据应用受限等现实瓶颈,同时也展现出广阔的增长前景。


技术上,端侧算力不足成为行业共识,有限的算力仅能支撑轻量级任务,如翻译、图片编辑和本地搜索等;端云协同模式是行业主流选择,即端侧可负责低延迟、强隐私性的轻量化任务,云端承担“大规模、复杂性”任务,通过端云两侧动态协同,可平衡AI服务响应速度、算力成本与体验效果。但当前该架构仍面临模型协同难度大、算力供需失衡、网络传输损耗高、系统协同性不足等困境,仍需行业各方协同,加大研发投入,协同突破。


生态上,统一的接口标准与跨设备互联是AI终端实现“万物智联”的关键,但当前行业仍存在显著短板,在智能家庭、人车联动等方面,各厂商侧封闭性的连接协议导致场景化智能落地受限,与实际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存在瓶颈。同时软硬件生态也需进一步完善及匹配,硬件与AI模型、工具链、算力框架在终端部署成熟度不足,不同设备平台差异大,跨平台适配、开发难度较高,整体制约了AI能力的规模化落地。


商业上,用户价值未凸显,商业模式较单一,部分终端把“带AI功能”作为卖点,未从用户需求出发,提升实际体验,用户进一步付费潜力未被发掘。另外,从商业模式看,多数AI终端暂以“硬件销售+基础AI服务”的一次性销售收入为主,订阅制、持续增值服务等长期盈利的销售模式未成规模。同时,数据安全与数据合规问题也进一步制约厂商利用数据推动AI体验提升,成为制约AI终端商业价值提升的又一个难点。


尽管面临挑战,但AI终端市场仍呈现强劲增长势头,根据中研普华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端侧AI行业展趋势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研究报告》,2025年中国端侧AI市场规模预计将突2500亿元,同比增长35%,随着技术成熟与场景渗透,未来五年有望保持3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之一。


运营商定位转型,从“管道服务商”到“AI生态底座提供者”

作为连接用户、厂商与服务的关键环节,运营商正加速布局AI终端生态,通过发布技术标准、构建智能平台、推进跨界合作、推动终端智能化升级,积极实现从“传统管道服务商”向“AI生态底座提供者”的战略转型。


技术标准方面,明确规范AI终端能力体系。中国移动2025年8月发布《AI终端白皮书》,明确定义智能穿戴、智慧办公、智能陪伴、智慧教育等五大场景硬件参数、通信要求及AI能力标准;中国联通2025年9月发布《5G AI终端白皮书》,将AI能力分为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执行能力五大要素,要求符合中国联通要求的AI终端需要达到L3"智能助理级"以上的能力水平,且要求4000元以上高端机型必须支持端云协同模式,推动终端能力标准化。


生态方面,运营商正通过搭建核心平台,为AI终端接入提前做好能力部署。中国移动构建“终端智能体服务管理平台”,统一分发AI能力(如语音交互、实时翻译等);中国电信推出“星辰MaaS平台”,深化大模型能力提升,构建覆盖语义、语音、视觉的多模态产品矩阵,推动AI与5G、物联网融合,重点布局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领域。


终端产品方面,运营商积极推动跨界合作与产品创新,如2025年6月中国移动与荣耀联合推进AI折叠屏研发,实现一键调用九天大模型,探索家庭助手、办公助理等场景应用;一系列终端品牌接入运营商AI平台,支持语音办理话费查询、赛事观看等业务。运营商还积极推动智能穿戴、智慧家庭、行业应用等领域终端创新,如AI宠物喂食器、5G工业智联专网一体机、智算一体机等。


从业绩数据看,运营商AI转型已初见成效。中国电信半年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AI收入63亿元(同比+89.4%),中国移动2025年半年财报显示AI收入增速超100%,预计2025年AI直接收入突破百亿,旗下灵犀智能体月活用户达7000万。


运营商如何把握AI终端机遇


运营商拥有网络、算力和用户触达三大核心优势,可以从技术架构、生态合作、行业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发力,抓住AI终端带来的新增长点。


发挥“网络+边缘”的优势,夯实技术底座。运营商可联合芯片厂商、设备商加速端云协同技术架构研发,为AI终端(智能汽车、AR眼镜、工业设备等)提供低时延、高带宽、稳定的连接。例如,爱立信与超微合作开发边缘AI解决方案,将预训练模型部署至网络侧,支持企业本地处理低时延任务;AT&T与亚马逊云科技合作构建智能运维系统,基站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2%,并通过边缘AI优化5G时延。爱立信还设立Gen-AI实验室、认知实验室,研发图神经网络、智能体技术,赋能网络优化和OSS/BSS自动化。


推进广泛的生态合作,创新通信产品与方案。可与终端厂商合作,推出AI手机与运营商套餐,宣传“内置大模型助手+专用5G/6G低时延通道”;与车企合作,在智能座舱嵌入“车载AI+车路协同+边缘云”服务,提供专用网络切片,保障自动驾驶/车联网的实时性。在家庭场景中,可借助宽带网关+边缘计算,推广 “AI家庭管家”服务,通过大模型提供更好的健康监测、老人看护、能耗优化服务。


深度切入行业应用,打造“AI+行业”解决方案。据中研普华报告显示,行业数字化将成为端侧AI市场的强大增长动力,预测工业与城市治理领域的端侧AI需求增速超50%,未来增长空间相当可观。运营商可以结合行业需求推出一体化AI终端方案,如工业领域,可提供“AI工业终端+边缘算力+5G专网”等方案,支持设备实时监测,生产流程智能优化;也可以通过全域网络覆盖、低时延边缘算力、数据安全与合规保障等核心优势,构建更为丰富和一体化的行业服务体系。


创新商业模式,构建长期价值。AI终端的未来或不仅是一次性销售的付费模式,还将出现订阅制或增值制的长期盈利模式。运营商可以联合芯片厂商、终端厂商、AI企业共同打造“终端+网络+应用”解决方案,推出差异化服务,如“AI助手会员”、“AI终端专属流量与算力包”、“AI云存储与边缘计算加速”等,为用户AI体验持续付费,提升用户黏性与ARPU值。在垂直领域侧,或许可以探索B2B2X的新模式,例如推动运营商+行业+政府的新型合作,构建行业级AI终端解决方案。


AI终端正从“功能叠加”迈向“生态重构”。作为产业链关键一环,运营商不仅能通过标准制定、平台搭建和行业应用落地推动AI普惠化,更能把握机遇,开辟自身新增长曲线,助力数字经济进入“智能互联”新阶段。


-END-

赛立信通信研究出品

作者:

李艳敏

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高级研究员
7年通信研究服务经验,擅长通信市场趋势分析、产品研究、市场洞察,在个人市场、智慧家庭、中小企市场等通信领域有较丰富的研究经验。


分享
赛立信集团总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旗下网站
关注赛立信
免费咨询顾问一对一服务
请留下您的电话,我们的咨询顾问会在当天(工作时间)直接和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