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作者:LIN
海洋经济:拓展通信行业发展新空间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它们都属于现代海洋经济的范畴。
回顾“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根据自然资源部《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首次突破10万亿,比上年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5年上半年延续了这一强劲势头,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
展望“十五五”时期,海洋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其中海洋通信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海洋通信行业全景分析与战略升级机遇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海洋通信行业市场规模达320亿元,其中海洋卫星通信占比58%,海底光缆占25%,无线通信占17%;到2030年,仅海洋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就将突破400亿元,而海底光缆市场更将以25%的年增速扩张至180亿元。
战略升维:构筑海洋经济发展新基石
国家层面: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到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再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直至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顶层设计持续强化海洋战略布局,凸显出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处于由“规模扩张”迈向“质量跃升”的战略转型期。
区域层面:在海洋政策持续加码与市场活力不断释放的双重驱动下,沿海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引导。例如,《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显示,到2030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将稳步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经济创新示范效应显著提升,海洋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3+5+X”的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到2035年,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球沿海城市前列,全面建成国际领先的现代海洋城市。《江苏省推进“宽带海疆”行动助力海洋强省建设实施方案》提到,探索海缆、卫星微波等通信技术手段,加强重要海岛与邻近岛屿、大陆的网络连接,到2027年底基本实现江苏内海、领海5G全覆盖。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规划统筹部门,已于8月13日正式启动“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表示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强调将加快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海洋未来产业。各省市也陆续开展相关会议及规划工作,为未来五年海洋经济发展谋篇布局。
运营商布局:深度赋能构筑海洋生态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前沿技术的持续创新,海洋开发利用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演进,智慧海洋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国内三大运营商积极发挥5G、云网融合、卫星通信等技术优势,不断在沿海大省的网络建设、智慧管理、绿色转型、应用拓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中国移动
海洋通信网络方面,中国移动积极参与山东省长门岩岛、灵山岛和田横岛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长门岩岛已实现4G/5G网络全覆盖,全方位地提升了岛上的通信水平、信息获取能力;灵山岛在5G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成功实现海岛的“双千兆”覆盖,并且设立了移动营业厅,让海岛居民得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信息化服务,为岛上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带动旅游业、远程教育、智慧医疗等快速发展;田横岛是山东首个开通5G网络的海岛,成功实现对目标海域船只的实时定位、航速上报、航迹跟踪和电子围栏非法闯入等信息获取。
海洋智慧管理方面,山东移动助力日照岚山打造智慧渔港和渔业渔船监管一体化平台,依托渔港智能高清视频监控、北斗、船员身份识别和海洋渔业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创新管港、管船、管人、管货、管安全、管环境六大应用方向,可以实现对渔船及进出渔港码头的外部船舶和各类人员的全天候动态监管。
海洋绿色发展方面,山东移动为烟台“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提供5G技术支持。依托5G低时延特性,“耕海1号”实现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智能调度,并配备先进污水处理系统,实现“零排放”运营。
图片:“耕海1号”
图片来源:网上公开资料
(二)中国电信
海洋通信网络方面,威海电信以“沿海体验优、近海信号稳、远海呼得着”为目标,在山东省建成了铁槎山、成山头等10余个高速率、大带宽、广覆盖的5G超远程基站,近海平均覆盖距离达到60公里以上,最远覆盖距离100公里,实现了威海千里海岸线的5G高速率全覆盖。上海电信在爱达·魔都号邮轮的热点区域部署5G室内天线,并借助船载卫星网络中继,确保邮轮航行在公海海域时通过5G室内天线接入陆地5G核心网,实现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在海上语音、短信、数据业务的无缝连接。
海洋数据服务方面,中国电信联合福建莆田南日镇打造南日综合智慧指挥中心,利用社会治理大数据、南日“海上枫桥”网格、船舶动态管理、海上牧场电子围栏等功能模块,实现渔业智慧化、可视化,助力建设智慧海洋牧场。中国电信通过海洋宽带和手机直连卫星等技术服务为渔民远海作业提供保障。此外,中国电信卫星公司还面向海洋牧场、港口、远洋邮轮、渔船等场景推出以“卫星+5G+物联+云+平台应用”为基础的综合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海洋产业在信息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通信覆盖、数据共享、智能监控等问题。
海洋智慧管理方面,中国电信舟山分公司、舟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通过建设江海联运数字化平台,贯通全链条物流数据,实现企业申报、港口调度、码头装卸、货物配送、物流跟踪等多业务协同,提升物流组织效率,推进江海联运高质量发展。
(三)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积极贯彻落实海洋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由广东和山东分公司共建集团级智慧海洋军团,主要任务包括构建5G+海洋立体通信网络、开发5G智慧海洋创新应用,以及服务于港口等关键基础设施。
海洋通信网络方面,中国联通采用了5G、微波、卫星和水声通信等多种技术,根据不同海域特点,实现了从近海到远海的全域覆盖。近海区域主要利用3.5G和2.1G频段,实现更广的覆盖范围和高效的数据传输;中远海区域通过5G+微波或MESH组网技术,保障通信的连续性;远海区域则依靠船载5G基站和卫星中继,确保通信不中断。
海洋创新应用方面,中国联通开发了一系列5G智慧海洋应用,涵盖渔港管理、防灾减灾、海事安全、海上风电等多个领域,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海洋资源的开发效率,也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东联通在阳江打造5G智慧渔船项目
图片来源: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展望“十五五”:运营商如何发力海洋领域
(一)夯实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为实现对海洋多维度信息的高效获取,切实增强国家“制海权”,通信运营商应重点聚焦智慧海洋建设对海洋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立足5G/6G、云网、卫星通信等技术优势,加快构建覆盖近海与远洋的多层次立体化网络,为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支撑。
(二)聚焦深海机器人赋能海洋经济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深海机器人作为释放海洋生产力的重要工具之一,给运营商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运营商应充分把握政策机会点,加大深海机器人的研发力度,构建覆盖深海采矿、深海生物探测、海底基础设施监测等多场景服务能力,推动深海科技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价值和战略效益双提升。
(三)拓展海洋行业数字化应用平台
在海洋领域,运营商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网络覆盖的广度,更体现在其对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赋能,以通信与数字化能力为基,结合产业特性开发定制化智慧管理平台及场景应用,深度嵌入产业数字化转型链条:
智慧渔业:基于“5G+卫星”构建船岸协同平台,提供电子围栏、应急求救、渔情分析等功能,降低作业风险并提升捕捞效率。
智能港口:通过专网与边缘计算的协同,提供自动巡检、智能理货等平台功能,实现港口调度与物流系统的快速响应。
海上能源:为风电、油气平台搭建安全可靠的能源管理与调度平台,提供远程状态监测、故障预警和AI预测性维护等功能,减少人工巡检频次,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四)构建多源海洋数据资源体系
联合沿海政府、涉海企业和科研机构协作共建海洋大数据中心,整合气象、渔业、航运和生态等多源数据资源,研发智能分析、决策支持等数据工具,助力“数字海洋”建设。
(五)布局海洋产业绿色转型
通过智能调度、能源监控和数字孪生技术,优化港口、航运和渔业等产业的能源使用效率,推动绿色港口、绿色航运和绿色渔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六)参与智慧海洋生态建设
深度参与智慧海洋示范区的建设,联合沿海政府、云服务商、AI企业、海洋装备供应商等多方主体,形成涵盖网络、终端、数据、应用的全链条海洋生态体系,实现技术、资源与服务的互补;参与海洋经济相关标准的制定,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
在政策引领、科技赋能和产业升级的多重驱动下,海洋经济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为通信行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更为运营商业务发展拓展广阔空间,运营商应紧抓政策红利,依托技术优势加快布局智慧海洋,推动产业协同与服务创新。
LIN
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中级研究员
擅长通信市场行业舆情监测与分析、数据挖掘及市场策略研究,熟悉智慧家庭、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信息化行业动态。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研究集团 2017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sm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1023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