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作者:李艳敏
近年来,我国电信行业的对外开放步伐显著加快。2024年,工信部推出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开放试点,允许外资在北京、上海、海南、深圳四地独资开展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内容分发网络(CDN)、互联网接入服务(ISP)等核心业务。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值电信开放试点再次被提及。
该政策的落地与深化,既为中国数字经济注入国际资本与技术,也对国内运营商的市场格局和竞争策略提出了全新挑战。面对外资的进入,国内运营商如何在竞争中谋求共生共赢?本文将从政策解读、竞争分析、未来展望三方面展开探讨。
2001年我国入世后电信增值业务市场逐步开放;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试点增值电信业务开放;2019年全国范围取消部分业务外资股比限制。2024年4月10日,工信部发布通告决定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10月23日正式启动北京、上海、海南、深圳四地的试点工作,外资企业可在试点地区独资经营IDC、云服务等业务。2025年2月26日,上海的多家企业获得增值电信业务试点批文,2月28日,工信部向试点四地的13家外资企业发放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试点批复,获批企业涵盖航空、汽车、共享经济等新兴领域。
从开放的业务范围看,在四座城市试点中,外商可以在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内容分发网络(CDN)、互联网接入服务(ISP)、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以及信息服务中的两项业务(部分信息发布平台和递送服务、信息保护和处理业务)实现100%控股。其中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首次对港澳外的境外资本开放。
从近期获批的外资企业看,包含北京阿帕科蓝、德电中国、盈科北京、海南邓白氏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汇丰金融科技服务(上海)有限责任公司、空客中国等13家涵盖航空、汽车、共享经济、金融科技等多个新兴领域的企业。
政府通过扩大开放,旨在吸引全球优质资本、技术流入,推动国内数据中心与信息服务供给升级,赋能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发展;开放外资股比限制,能推动市场良性竞争,倒逼相关企业提升技术与服务水平,推动行业向更规范、更专业、国际化方向发展。据工信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我国已有超过2400家外商投资电信企业,较2024年同期增长30%。
1.增值业务竞争加剧但核心业务稳固
虽然试点政策开放的IDC、CDN等增值业务与国内运营商近年来重点布局的云计算、算力服务领域有所重叠,但直接竞争压力有限,且未触及核心业务。
一方面,外资企业的技术与服务优势带来了局部竞争风险。以西门子、电讯盈科等新获批企业为例,凭借成熟的国际经验与技术积累,这些企业在数据中心与云服务领域具备更高的运营效率和差异化的定制服务,可能分流国内运营商的部分高端政企客户。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内运营商不仅要面对本土互联网与云厂商抢夺份额,还需应对外资企业的加入,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另一方面,客户群体差异使双方竞争范围相对有限。基于完备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成熟的全球化IT架构方案、丰富的数据安全合规实践经验,外资企业在跨国企业服务商选择中具备明显优势。如英国电信在中国的客户包括宝洁、诺华、联合利华、路透社等国际巨头,以及华为、国航、中石化、中兴等有跨境需求的新兴企业。
相比之下,国内运营商长期深耕本土市场形成的客户资源壁垒依然稳固。政企客户对其国产化替代能力高度认可,尤其在党政军、能源央企等领域,数据属地化存储要求构成天然护城河。在中小企业市场,运营商依托“网络+云+终端”的全栈服务能力构建起成本优势,典型套餐已实现5G专线+公有云基础资源的捆绑销售,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入门需求。
总体来看,试点政策主要聚焦于增值业务,未涉及语音、流量等基础通信服务,对运营商核心业务构成的威胁有限。但在云计算、大数据等增值服务领域,外资企业的进入将持续施加竞争压力,迫使国内运营商加快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2.合作共赢加速推进,运营商迎来技术与服务升级机遇
增值电信业务试点及未来进一步开放,为国内运营商与外资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合作与共赢空间,共同推动市场创新与数字经济发展。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有助于技术合作、服务优化、国际协同,也将为国内电信行业带来更多机遇和动力。
从技术层面看,外资企业凭借其在云计算、算力管理等领域的国际领先技术,为国内运营商带来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和合作契机。例如,外资企业可以引入绿色数据中心、AI算力网络等先进技术,帮助国内运营商优化技术与数据架构,加速与全球最新技术标准的接轨。同时,双方还可以在人工智能、跨境数据、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展开协作,共同推动本土化、绿色低碳的技术创新,拓展新的业务场景,为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从服务角度看,外资企业的进入对国内运营商构成了良性竞争,促使其加快技术革新和服务优化步伐,推动行业向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跨境数据、数字支付、数据安全等新兴需求的驱动下,国内运营商需不断创新,主动对接国际服务标准,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效率,以在高端客户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政府将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推动与国内企业的技术合作与产业化应用,助力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这种合作不仅倒逼运营商的服务质量提升,也为整个电信产业链的技术提升与服务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国际协同的角度看,在全球数字化浪潮和“出海”趋势的推动下,国内运营商可以依托自身的网络覆盖与算力优势,与外资企业携手推动跨境数据与国际标准的协同合作,进一步强化全球竞争力。比如建跨境数据市场,与外资企业合作推进跨境数据流动,有助于建立联合数据市场,提升全球服务能力,拓展国际业务版图。此外,通过试点政策的经验积累,主动对接国际规则,国内运营商可以深化对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理解与实践,增强在全球数据资源配置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随着我国增值电信业务试点的深入推进,未来政策将从地域扩展和业务深化两大维度持续拓展,推动电信行业向国际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竞争力与话语权。
1.政策走向与趋势预判
增值电信业务试点政策将由区域试点向全国推广,形成更广泛的业务覆盖和地区差异化布局。当前,北京、上海、深圳、海南四地已开放外资独资经营IDC、CDN、ISP等关键增值业务,未来试点范围预计向中西部、沿海经济带拓展,结合区域资源优势,推动全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海南自贸港凭借其数据跨境流动政策,有望成为外资布局离岸数据服务的重要支点,吸引更多国际数据服务企业落地,构建跨境数据流通桥头堡,助推中国数字经济与全球市场深度融合。
业务层面,增值电信业务将由传统服务向高附加值业务与垂直行业融合拓展,推动前沿科技与数字经济发展。工信部规划司司长姚珺表示,未来将完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探索人工智能、6G、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的开放路径,强化技术应用与产业协同。例如,在6G网络与AI算力领域,政策将鼓励更多外资参与,推动全球标准对接,促进算力资源优化与跨境协作。在跨境数据与智能制造领域,鼓励外资与国内企业联合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提升数据流通效率,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随着政策深化,监管体系将向精细化+国际化方向升级,数据安全与跨境流动规则更加完善。政策将强化数据治理,确保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与合规,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对标国际标准,提升市场准入效率,吸引更多高水平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增值业务扩大开放将促进我国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接轨,增强中国在全球数据资源配置中的影响力,推动数字经济在全球格局中的竞争优势持续提升。
2.运营商应对策略:构建核心竞争壁垒
在增值电信业务持续开放的背景下,国内运营商需通过技术引领、生态协同、服务深耕三大策略,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积极应对外资带来的市场竞争与技术挑战。
一是强化技术卡位,布局前沿科技。国内运营商应加大在6G网络、AI算力、跨境数据安全等前沿领域的研发投入,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增强核心技术储备,确保在全球技术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例如,针对6G网络架构,国内运营商应加速基础研究与技术试验,提前布局新一代通信标准,抢占未来通信市场主导权。
二是推进生态共建,形成资源互补。运营商应充分利用试点政策的东风,积极与外资企业在跨境算力、数据流动、标准制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可以通过与外资企业联合建立跨境算力联盟,推动全球数据资源共享与互通,实现算力、算法、数据三位一体的全球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是深耕垂直场景,打造差异化服务。面向金融科技、车联网、AI医疗等高附加值的垂直行业,国内运营商应开发高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的增值服务,满足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增值电信业务开放政策的深化,未来我国电信市场将迎来地域扩展、业务深化、监管升级的全面变革。面对这一趋势,国内运营商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强化与外资的生态协同,并深耕垂直行业,积极融入国际数字经济竞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服务体系。在全球化浪潮下,唯有不断增强技术实力、开放合作与服务创新,才能在数字经济的未来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实现全球化布局与持续增长。
-END-
赛立信通信研究出品
作者:
李艳敏
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高级研究员7年通信研究服务经验,擅长通信市场趋势分析、产品研究、市场洞察,在个人市场、智慧家庭、中小企市场等通信领域有较丰富的研究经验。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研究集团 2017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sm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1023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