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虚拟数字人的创新化打造与多元应用
2025-11-06   |   发布于:赛立信

智媒时代下,虚拟数字人作为人工智能在广电领域落地的典型形态,正加速重构内容生产与传播的逻辑。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广电机构纷纷引入智能虚拟形象担任播报工作,将其视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

广电数字人不仅是技术产品,更融合技术、内容与运营,形成多维创新的载体,其应用已广泛覆盖新闻播报、文化传承、政务服务等多类场景,并逐步形成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一、广电数字人应用创新的背景驱动


01政策驱动

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划为广电数字人发展提供了明确导向与资源保障。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聚焦技术创新,明确要求突破实时渲染、动作捕捉等关键技术,为数字人从“概念”走向“实用”奠定技术规范基础;

《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强调“推动虚拟数字人在媒体传播领域的场景落地”,明确了重点发展领域;

《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将数字技术与广电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出“培养掌握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科技前沿的战略科学家”,为行业持续创新储备人才。

此外,《数字虚拟人技术要求》行业标准的发布,从形象、驱动技术、平台能力和安全能力等维度,为广电数字人的系统建设、创作与应用提供了统一规范,降低了行业创新试错成本。


02技术革新

智能交互以大模型为核,多位虚拟数字人借助DeepSeek等模型通过跨模态训练,实现语言、视觉、动作数据的深度融合。

具体应用上,阳江广播电视台在《民生12345》栏目推出的双AI数字人主播,其核心技术支撑是与政务系统深度联动的DeepSeek大模型;浙江广电的“谷小雨”则融合了DeepSeek的深度语义理解、情感分析能力;腾讯互娱知几自研的语音大模型,实现了播报语音的自动生成,最终在AIGC数字人播报平台上实现了AI驱动的高效内容生产。

在视觉呈现方面,技术推动着虚实融合精度的持续突破。如苏州广电采用12个NOKOV光学动捕镜头,实现毫米级动作捕捉,并结合FaceGood面部捕捉方案,通过神经网络算法将演员表情精准重定向至数字人“苏小新”

在数智沉浸交互领域,北京广播电视台“时间小妮”是典型代表。她不仅承担新闻播报任务,还具备情感分析能力,能依据用户情绪优化交互体验,实现更具人情味的沟通。

在功能上,“时间小妮”致力于满足多场景用户需求,提供知识讲解、互动问答、客户服务等全智能视频服务,逐步构建起以用户为中心的沉浸式数智交互生态。

03行业需求驱动

广电数字人的发展是广电行业为应对深刻变革而进行的战略性举措,能够有效解决内容生产、公共服务、用户体验三大核心场景中的痛点难点。

  • 内容生产层面,面对降本增效与形式创新压力,数字人借AIGC实现文稿自动生成、多语种播报与24小时不间断运行,以此替代重复劳动,降低成本和周期。
  • 公共服务层面,数字人聚焦普惠覆盖与精准补位,通过方言适配、轻量化部署下沉至县域乡村,弥补基层服务短板。
  • 用户体验层面,数字人是连接年轻一代的关键媒介:智能交互功能的趣味性大幅提升了年轻人的参与感与粘性;虚拟偶像、VR沉浸式场景等创新应用,契合了Z世代对科技感、个性化的偏好,助力广电吸引年轻群体。

借助这些优势,广电行业在智能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卓越成效。


二、广电数字人的多元应用类型

当下,广电数字人已进入“人格化、场景化、平台化”的阶段。广电系统凭借内容创意、文化资源与技术平台优势,推动数字人在多场景中应用,形成“多型IP、多元场景、分层运营”的格局。


它不仅是技术产品,更是重塑内容生产、拓展公共服务、激活文化消费的“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01智能播报型数字人

智能播报型数字人聚焦新闻资讯播报场景,以“高逼真度、全流程AI生产、高准确性”为核心价值,将新闻专业主义延伸至数字空间,成为主流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


山东广电“海蓝”

山东广电“海蓝”作为全国首个登上省级卫视新闻联播的超写实数字主持人,皮肤纹理精度达毛孔级别,借助光学动捕技术采集微表情,保障了播报的真实质感;其后台接入政策大模型,还衍生出手语翻译系统。

2024年山东两会期间,“海蓝”通过手语播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效解决了优秀手语翻译人才紧缺问题,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一等奖。


杭州广电 “小雨”

杭州广电的“小雨”采用NeRF(神经辐射场)技术结合DeepSeek大模型,实现了《杭州新闻联播》整档节目的独立播报;在亚运特别节目中,“小雨”完成了14天连续实时资讯生成任务。


中央广电 “小小尼”“小凡”“冰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尼格买提、马凡舒等为原型的“小小尼”“小凡”形成AI主播矩阵,可实现24小时多语种新闻播报,日均产出稿件超500条,有效填补了“非黄金时段”的内容空白。


02文旅代言型数字人

文旅代言型数字人以“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为内核”,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传统符号的现代表达,兼具文化传播价值与商业开发潜力,是“文化数字化”的重要载体。


湖北广电 “茶博士”

湖北广电“楚韵智能体”聚焦荆楚文化传播,旗下的“茶博士”在2024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化身“智慧导游”,除讲解湖北世界级旅游线路、定制专属旅行方案外,还现场展示茶文化与非遗技艺。


福建广电 “曾宝”

福建广电“曾宝”依托“福云”算力平台,以中、英、法等6国语言播报世界读书日宣传片,助力福文化实现全球化传播。


浙江广电“谷小雨”

浙江广电“谷小雨”通过分析大数据与知识图谱,完成两宋文化知识百科的整理,成为“宋韵文化推广人”,她能对宋韵相关问题对答如流,被赋予了精通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礼俗文化的“宋韵才女”形象。


03服务功能型数字人

服务功能型数字人聚焦政务咨询、普法宣传、民生服务等场景,具备“实用性、本地化、低延迟”的特点,通过技术重构服务效能,延伸广电媒体的公共服务价值。


云南广电 “小彩云”

云南广播电视台借助省级融媒平台“七彩云端”APP,打造并推出3D数字人虚拟主播“小彩云”IP,通过运用先进的对话交互及语音识别合成技术,这一虚拟助手能为用户提供精准的热点资讯追踪服务与高效的问答支持。


北京广电 “时间小妮”

北京广播电视台打造的“时间小妮”将角色定位于“政务服务推动者”与“公共服务践行者”双重身份,深度融入北京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对接12345热线,作为“接诉即办”大使提供政策解读、应急广播与政务导办服务,并通过7×24小时不间断运营,覆盖社保、交通、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咨询与办理需求。


04原创角色型数字人

原创角色型数字人聚焦于“情感交互”与“零失误直播”等需求,创新拓展应用场景,同时展现出虚拟偶像的商业潜力。


上海广电 “申䒕雅”

上海广播电视台“申䒕雅”,是国内主流媒体打造的首个具备新闻属性的虚拟偶像,可参与大型新闻直播,支持与嘉宾实时互动。

“申䒕雅”引入情感计算模型,可依据观众反馈动态调整播报语气,已然成为时政报道领域“虚实融合”的技术标杆,当前在B站平台拥有8万粉丝


湖南广电 “小漾”


湖南台打造的AI小漾,以“轻量化文本驱动+AI主播”为技术核心,锚定“青春娱乐”IP定位。其角色设定突出飒爽个性,融合敢言敢为、勇于探索的特质,塑造出富有活力的新生代虚拟主持人形象;

在落地场景方面,“小漾”多次亮相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春晚等大型活动,不仅完成串场与口播任务,更在虚拟悬浮舞台等特效场景中实现表演,为“AI+娱乐”的实践提供了可行范本。


广东广电 “悦小满”

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打造的“悦小满”拥有Z世代喜爱的2.5次元青春靓丽形象,不仅精通岭南文化、粤语功底扎实,还能以流利口才和甜美声线,用普通话、英语、日语等多语言播报新闻。

“悦小满”依托动捕动画、AI技术、游戏引擎、实时渲染等技术,已升级为具备高互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且能链接元宇宙的2.5次元虚拟人。

同时,“悦小满”借助全息技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在文化传承、舞蹈演绎、文博推广等领域持续输出创意文化内容,既实现实时化、生动化互动,又营造出沉浸式社交体验。


广电数字人已在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实现了从单一播报到多元场景应用的跨越。

通过智能播报、文旅代言、服务功能与原创角色等典型模式的探索,数字人不仅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与公共服务能力,更以人格化、场景化的方式深度融入媒体生态,成为推动广电行业转型升级的新质生产力。


END


数据来源:赛立信融媒研究院

作者:梁妙(系赛立信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部广电组研究员)

审核:曾婷婷

责编:李倩宇

分享
赛立信集团总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旗下网站
关注赛立信
免费咨询顾问一对一服务
请留下您的电话,我们的咨询顾问会在当天(工作时间)直接和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