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冲击,传统广播媒体一度面临传播力衰减、用户流失的困境。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坚持移动优先、一体发展”的战略导向后,各级广播电台积极响应,通过技术穿透、生态重构、服务下沉与文化破壁的四维协同,成功实现了从“线性传播”到“生态服务”的范式革命,行业整体呈现强劲的突围态势。
本文围绕广播电台融媒转型展开深入研究,剖析其创新路径与价值创造机制,以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思路。
一、技术应用推促生产力革新迭代
人工智能与5G技术正重构广播内容生产逻辑,技术已突破工具属性,深刻驱动着生产关系变革。
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联合虎牙直播推出非遗传承项目——《天工开物》,以多模态大模型实现选题、脚本、制作全流程智能化——与虎牙合作创作《天工开物:工匠精神》时,将传统5人团队一周的短视频制作量,压缩为单人8小时完成,成为人机协同的标杆案例。
又如东莞FM100.8升级5G智慧电台后,AI全面接管天气、路况等常规播报,释放的人力集中运营《民企在线》:团队从节目制作转向政企需求对接,通过定制化内容搭建沟通桥梁,最终促成12个合作项目落地,总投资额超5亿元,直观展现技术对运营效能的拉升。
行业人机协同呈现清晰三阶演进:
种种人机协同形式,印证技术支撑路径的可行性。
不同层级机构形成差异化技术路线:
这种分层策略规避资源错配,构建起多元互补的行业技术生态。
二、广播行业生态重构的双重逻辑:频率精简与价值聚合
广播行业生态重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支撑,核心是“频率精简去冗余”与“价值聚 合提效能”的辩证统一,通过剥离低效资源、集中核心要素、平台协同赋能的递进路径,构建“逻辑锚定—路径落地—动力支撑”体系。
频率精简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甄别剥离低效、重复的部分,推动资源向高价值领域集中。
实践证明,频率精简是“去同质化、去低效化”的战略选择,为价值聚合奠定基础。
价值聚合是频率精简的必然转化,通过内部整合与跨区域协同释放效能。
频率精简与平台建设的协同,是生态重构的核心动力。
可见,频率精简提供资源供给,平台建设搭建转化载体,二者协同构成生态重构的关键支撑。
三、服务下沉:基层治理中的广播媒介价值重定义
广播媒体正从“信息传递者”向“基层服务枢纽”深度转型,通过价值重构、多元实践与技术赋能,嵌入基层治理体系,实现社会价值的重定义,其核心价值转为服务供给与治理协同。
如宁夏隆德县将应急广播纳入县域应急管理体系,搭建三级智能广播网,以“家乡话”突破传播壁垒,2024年暴雨期间转移1777名群众,其“乡镇书记负总责、村支书直接落实”的责任机制,让技术与治理深度耦合,实现“平时宣传、战时应急”双重价值。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区长访谈》让16位区长直播回应民生热点,触达超千万人次;东莞广电《民企在线》以“广播+政企对接”优化营商环境,均印证广播从“旁观者”到“治理参与者”的定位转变。
这种价值转型的落地,依赖服务下沉过程中“场景延伸”与“垂直深耕”的双重实践路径突破。
场景延伸上,兰州广电将服务与文化融合,《花馍飘香》等非遗节目带动“风起大汉”街区春节收入341万元;
垂直深耕方面,山东广电深耕垂类,聚焦垂直行业,构建“大健康+教育”融媒体矩阵,“未来电视”试点使公共服务满意度升至92%。又如常熟广电聚焦银发群体健康等刚需,相关板块被选择率超20%。新疆广电联动40家单位搭建跨境治理服务平台,成为边疆治理重要载体,彰显细分领域的精准服务价值,让价值转型有了具体的实现载体。
四、广播媒体跨文化传播的破壁机制与价值输出
传播广度上,技术赋能重构文化传播形态,推动广播从“单向输出”到“多元互动”的转型。
四川广电《熊猫奇遇记》依托AIGC技术打造数字熊猫主播“贝贝”,不仅支持中英双语实时交互,更能通过动作捕捉还原熊猫憨态,上线半年海外用户占比达28%,互动率较传统节目提升42%;
新疆广电构建中、英、土、俄等6种语言的海外社媒账号矩阵,总粉丝289万+,月均展示量超1300万次,其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广电YouTube账号播出的《新疆水果丰收季》短视频,单条浏览量达75万+,创该频道开播纪录。
广东广电更推出“AI译制工厂”,实现节目10分钟内完成多语种适配,《中国美食探秘》通过该技术登陆东南亚20家电台,收听反馈收集效率提升3倍。技术不仅破解语言与载体限制,更以元宇宙、互动直播等形态增强沉浸感,有效降低文化折扣,为多元传播筑牢基础。
形式宽度上,本土化表达是突破文化壁垒、实现全球内容与本土需求精准对接的关键。
如芒果TV国际版实施“芒果出海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联结全球伙伴携手共建文化出海共同体,成立海外运营机构,逐步提升在东南亚、欧美、中东、非洲等区域的影响力,其中针对不同区域定制内容,在东南亚上线9种界面语言和17种字幕,推出适配当地审美的《越南偶像练习生》,用户渗透率达23%,超越Netflix成为华语内容首选。还有越南版《姐姐》,不仅邀请58位本土头部艺人,更将“水上木偶戏”等传统元素融入舞台设计,首播收视登顶越南全国综艺榜。
新疆广电在土耳其Tele1电视台YouTube专区开设《今日中国》,88%热门内容聚焦“中土贸易往来”“民俗共通点”等议题,《土耳其商人在新疆的一天》单条获赞12万+;
河南交通广播联合西澳华语电台打造《红旗渠精神出海记》,以“移民后代奋斗史”类比诠释坚韧内核,广播端触达200万人次,相关访谈片段在本地社区平台转发量破万,印证本土化叙事的传播穿透力。
纵向深度上,文化转译激活传统资源生命力,实现古今、内外价值贯通。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与青年文化的国际化适配,更能搭建文化桥梁,塑造亲和国家形象。
广播电台的融媒改革并非单一维度的技术升级或内容调整,而是以技术穿透为引擎、生态重构为骨架、服务下沉为根基、文化破壁为延伸的系统性革命。
从人机协同重塑生产逻辑,到“精简-聚合”优化资源配置,从嵌入基层治理重构服务价值,到文化跨域传播实现价值输出,四级路径层层递进、相互赋能,推动行业完成从“线性传播工具”到“多元生态服务体”的范式跃迁。
这一转型不仅破解了传统媒体的生存困境,更构建起“技术-内容-服务-文化”联动的价值创造体系,为媒体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兼具实践指导性与理论参考性的行业样本。
END
数据来源:赛立信融媒研究院
作者:李静静(系赛立信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部广电组高级研究员)
审核:曾婷婷
责编:李倩宇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研究集团 2017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sm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1023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