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邱欢欢
近几年中小企业市场在运营商ToB战略中的地位愈发凸显。2025年三大运营商在规划全年发展时都将中小企业市场视为“重要增长极”,拓展策略强调由“简单连接”向“提供场景化融合解决方案”进一步升级。在这个升级过程中,轻量化ICT融合方案这一新兴服务形态逐步浮出水面,“小微ICT”的概念也逐渐从内部术语走向行业共识,被视为撬动中小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抓手。
麦肯锡2025年2月发布的报告《Playing to win in B2B telecom》指出,2025–2028年期间,全球电信运营商可通过四种关键战略在政企B2B市场中释放高达1600亿美元的新增空间,其中ICT产品与服务(ICT products & services)就占据800亿美元,居于四大板块之首。其余三类分别为连接服务(250亿美元)、5G网络API开放(200亿美元)及垂直行业生态建设(350亿美元)。
图1: 四种加速电信公司B2B收入增长的战略
来源:麦肯锡
麦肯锡指出,运营商之所以能在ICT领域释放更大价值,核心在于其客户关系、网络能力与行业理解的优势可用于打包整体解决方案:将连接与云计算、IT运维、安全能力等整合输出,从“通信服务商”向“技术服务参与者”转型。
另外据贝恩咨询(Bain)于2024年发表的一份结合IDC数据的研究指出,中小企业在全球企业对连接服务与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整体支出中约占30%,且该部分支出正以年均8%左右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中小企业不仅构成了ICT市场的重要组成,也展现出较强的持续投入意愿和潜在价值。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业客户对于运营商而言,盈利能力甚至优于大型企业。据贝恩估算,全球运营商服务大型企业客户的EBITDA利润率约为35-45%,而在中小企业市场,这一数值可达50-60%。原因或在于中小企业服务交付流程更短、决策链条更灵活、对标准化产品接受度更高。
图2: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利润率对比
来源:贝恩咨询
随着中小企业ICT服务的价值逐渐被运营商看到,“小微ICT”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并在三大运营商的战略实践中不断演进。其中,中国电信是较早明确提出“小微ICT”产品体系的运营商,最初是基于其广覆盖的装维能力探索变现途径,逐步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信息化产品组合。中国电信对“小微ICT”的定义强调:以中小企业客户为服务对象,提供快速部署、标准化方案和持续运维服务,具备项目交付门槛低、响应速度快、实施周期短等特征,单个项目金额一般介于1000元至50万元之间。中国联通则将相关业务归入“云网小微数智”体系,强调聚焦高价值领域和重点生产场景拓展小微项目。中国移动在近一年内开始重视并加码50万元以下小微项目的组织推动与资源配置,将其作为对传统大客户项目模式的重要补充。
当前,运营商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的小微ICT服务,主要聚焦于高频刚需场景,围绕企业在网络、IT、安防安全、办公等方面的典型痛点,打造标准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典型的服务内容包括:智能组网、内网改造、综合布线、客网运维、视频监控等(如表1)。
运营商在推进小微ICT服务落地过程中,主要采取两类路径:一类是标准化服务销售,另一类是小微项目签约。其中,标准化服务销售是小微ICT区别于传统定制型ICT项目的关键特征之一。在此基础上,一些省份和地市进一步探索基于标准服务的预制型套餐:面向如临街门店、楼宇办公等特定类型客户的典型场景,将多项标准服务按需组合,统一打包,形成固定价格、模板化交付的服务方案,即小微ICT的场景化标准礼包。
如前所述,小微ICT在运营商业务体系里已初具雏形。然而,要真正实现从“尝试推动”到“规模运营”的转变,仍需运营商在产品形态、组织能力与支撑体系上进一步夯实基础。
对比传统ICT项目与小微ICT的服务逻辑,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其在目标客户、交付方式、组织机制等多个方面存在本质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小微ICT不能照搬传统ICT的组织打法,而必须依托标准化、轻交付、生态化等新路径实现规模突破。
关键要素一:产品标准化。这是复制扩张的前提
小微ICT面向的是需求类型高度重复、支付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用户,必须具备“可快卖、可快装、可快收”的产品特征,才能适配大规模推广的要求。相比传统ICT按项目招投标的模式,小微ICT强调将ICT服务模块化、套餐化、清单化,形成统一模板、统一报价的产品包,从而降低销售门槛,提升一线适配能力。以中国电信为例,由集团公司牵头构建统一的标准ICT架构,一些省公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本地产品库和模板体系,为标准化推广提供制度和工具支撑,成为小微ICT标准化推进的可借鉴样本。
场景化礼包方面,当前一些先进省份的运营商已通过构建“场景礼包库”,实现了多场景、多服务组件的预配置,如门店安防包、办公组网包、楼宇布线包等,初步建立起“标准产品+本地适配”的轻型销售体系。
关键要素二:一线交付能力。这是落地效率的保障
传统ICT项目通常由专业集成商交付,而小微ICT的交付主体更多依赖商企客户经理、智家工程师或本地外包队伍,对交付人员的技能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保障交付一致性和质量,必须同步强化标准化培训、通用作业手册与服务流程支撑,降低交付人员的专业门槛,让一线人员具备“按图操作”的能力。
此外,运营商还可探索“清单式交付平台”,通过系统化管理装维过程、输出施工图纸、自动生成清单报价,推动从“人带技能”向“系统带能力”转型,为复制铺开创造条件。
关键要素三:生态协同。这是扩大服务边界的关键
小微ICT的场景碎片化特征决定了运营商自身难以覆盖全部需求与能力边界,必须通过构建区域级服务生态来实现产品闭环。一方面,需要联合本地终端商、应用商、施工商等生态伙伴,丰富场景内容与服务维度;另一方面,也需建立能力认证机制与服务交付规范,确保生态输出的一致性和可控性。
典型做法如推进“生态服务商白名单制”,根据服务能力、响应时效和交付质量对本地合作方进行动态管理,并将其嵌入产品交付流程中,提升整体交付效率与客户满意度。
小微ICT的发展,不仅是运营商切入中小企业市场的一次业务创新,更是对ToB服务模式的底层重塑。在这一过程中,传统依赖人带项目、项目带收入的增长模式,正在逐步向以“产品力”为核心、标准能力为基础、生态协同为支撑的轻量化业务体系转型。
这不仅要求运营商的产品设计更贴近用户场景,更要求组织机制、平台工具和交付流程真正适配“高频、快决、高复用”的业务节奏。某种程度上,小微ICT所建立的产品标准化与服务流程化能力,也将为运营商其他ToB业务的产品化演进提供路径参考。这一趋势,值得运营商从更系统的视角加以审视与布局。
-END-
赛立信通信研究出品
作者:
邱欢欢
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总监
10年以上通信研究服务经验,专注于通信市场全业务发展研究、标杆研究、策略研究、架构流程研究等,擅长智慧家庭、个人市场、中小企市场等通信专项研究。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研究集团 2017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sm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1023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