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形变,让主流媒体更具“网感”
2025-04-30   |   发布于:赛立信

【编者按】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纵深融合的当下,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策略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为适应互联网传播生态,主流媒体的内容制作越来越呈现出"接地气"、趣味化和年轻化特征,也就是所谓的有“网感”。

尤其在短视频、移动端直播等可视化传播形式上,更需要进行一些“形变”,使其更适应互联网传播生态。这种形变不仅拓宽了主流媒体的受众覆盖面,更重塑了其在网络空间的话语表达方式,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开辟了新路径。

高质量内容无人问津——主流媒体的转型融合之困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信息传播,社交型新媒体成为人们主要的信息接收方式之后,传统的传播格局被彻底颠覆,受众不再局限于通过传统渠道获取信息,转而向社交媒体、新闻聚合客户端等多元化平台分流。

一些深耕专一领域、内容极具深度与价值的主流媒体,其传播价值、在行业内的权威地位、对专业受众的深度影响以及所引发的社会思考仍有种极高的质量,但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效果却难以称得上亮眼。

中央对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给予很多政策支持,媒体从相加走向相融成为趋势。但是,部分传统主流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只是简单将内容搬运至网络平台,忽视了新媒体用户对于个性化、可视化、社交化内容的强烈需求。

其结果便是,这些内容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石沉大海,难以引发广泛关注与互动,难以显示出大的传播力。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技术背景下,主流媒体应对自身的角色、目标群体以及服务内容进行重新思考和规划,以更有效地满足时代需求和受众期待。

互动形变——深入了解目标受众,丰富互动机制

打造网感的第一步,是深刻理解媒体的目标受众。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对自身的角色、目标群体以及服务内容拥有充足的了解,对不同年龄、职业、兴趣等群体的生活习惯和媒体消费习惯进行详细分析,以更有效地满足时代需求和受众期待。

这意味着需要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调研、社群互动等多种方式,掌握受众的年龄、性别、地域、兴趣偏好、消费习惯等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洞察他们的心理需求、情感共鸣点以及信息接收习惯。只有真正了解目标受众,才能创作出符合其口味的内容,实现精准触达。

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互动性。主流媒体要在全媒体传播途径中增强网感,就必须重视与用户的互动,包括积极回应评论、举办线上活动、发起话题讨论等多种形式与用户建立起紧密的连接。现阶段,广电全媒体平台能够实现通过深度学习和数据挖掘,对用户的观看习惯、兴趣点和互动行为进行精准分析,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

无论是内容分类、标签筛选,还是基于用户历史行为的推荐,都为用户打造了一个量身定制的内容浏览环境。这种高度的个性化体验不仅大大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还显著增加了他们的内容浏览时长和频次,强化内容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

下一步,借助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互动体验,如实时弹幕、互动游戏及投票活动等,将使得用户在观看内容的同时能够与其他观众和内容创作者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这种互动性质的内容体验不仅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感和沉浸感,还大大促进了内容的传播和话题性。

内容形变——巧妙选取热点切口,轻量化传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它们如同一个个天然的流量池,被无数平台、渠道、账号争抢着。从生产者到内容提供者,主流媒体面向大众的传播形象一直在变化。

在进行大众传播时,怎样更好传播,其实没有先例可循,只有结合实际、把握机遇,才能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要增强网感,意味着要具备敏锐的热点捕捉能力,并能迅速找到合适的热点切口,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受众。

在宏观叙事中选准微视角、在重大主题中找对小切口制作短视频类内容,才能在情感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改变主流媒体“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从而获得网友的认同,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制作有网感的内容或节目时,语言风格的转变是主流媒体的主要实践。以轻量化的互联网语态进行新闻报道与评论,再加上个性化的表达,往往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增加亲和力,让网友更直观地理解事件的内涵、本质。对央视抖音等主流媒体的短视频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对所要表达的信息进行重点解读。

在语言风格上,可以在正式词语与通俗词语间灵活转换,在保持主流媒介权威性的同时,又能缩短与受众的距离。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音乐、动画、图片等多种方式对短视频的表现方式进行创新,亦或将背后的故事以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既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又能让视频里的人物更加生动,更加有立体感。

如2024巴黎奥运会上,来自贵州毕节的射击运动员谢瑜荣获男子10米气手枪金牌,引发无数关注。



贵州广播电视台在跟进这一报道时,选择将最经典的画面和片段剪辑在网端和短视频平台传播,制作了谢瑜小跑给记者拿水、带金牌给记者体验、想去梵净山等近40多条短视频,视频号和抖音播放量超过2亿,10余条内容登上抖音热榜。


技术形变——新兴技术加持,持续优化传播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全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主流媒体要用好大数据、云平台、AIGC、5G等技术手段和工具,建立智能新闻生产和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从内容创作到传播的全方位智能升级,从而进一步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新兴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主流媒体大幅加快内容生产速度。AIGC在创意侧为采编人员提供海量信息的提取分析,生成有价值的提示性内容,生产侧升级人的“主观性生产”,实现智能信息加工,接受侧以算法偏好形成精准化到达,通过“新质生产力”的高适配应用,赋能全媒体新闻宣传创新创优、迭代升级。

如浙江广电推出的“ZMG智媒果AIGC创作平台”,该平台囊括了文本创意、智能绘图、AI视音频创作等工具,支持文生图、图生图、图生视频等多种功能。


“智媒果”可实时联网,迅速捕捉社会热点、契合受众关切、感知网民情绪,结合浙江广电各频道具体需求,根据不同节目调性、不同栏目品类、不同用户定位,通过智能算法生成适配大小屏不同话语体系的宣传报道方案,并同步提供相应宣推运营策略,为全媒体新闻提高宣传质效打造强有力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全息媒体”,也就是通过打造沉浸式的传播场景,使人们获得多感官的刺激和体验。例如,某一特定新闻,可以通过智能工具实时生成图像、文字、音频、视频、游戏体验等不同模态,借助AR、VR等沉浸式工具,受众获得立体的收看、收听体验,真正成为信息产品的“用户”。


仍以广播媒体为例。广播的核心特征是线性的声音流媒体,声音是目前AIGC非常成熟的领域。因此,智能媒体对传统广播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但与此同时,声音媒体发展的空间也很大。利用AIGC工具,广播谈话类节目可以实现音视频共作,打造现代广播节目的“可视化传播”,为广播受众提供多重感知体验。此外,广播媒体还可以利用AI技术,打造聚合型的声音平台,探索可视化、垂直化、移动化、场景化传播,吸纳新一代的“网生听众”。


注:内容根据互联网公开资料整理
1. 张海音 邱骥,《可视化、青春化、有网感:走好地方党媒视频化转向之路》 [J].全媒体探索,2025(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645336942427746&wfr=spider&for=pc2. 郭婷,《广电新媒体云平台技术应用》[J].电视技术,2024(1).https://www.fx361.com/page/2024/0502/23718994.shtml3. (微信公众号-国家广电智库)王羽,《2024年省级广电全媒体新闻宣传创新态势——以浙江广电为例》https://mp.weixin.qq.com/s/ykD3Nka731-_JAPXrU_33Q4. 葛文婕,《“四全媒体”语境下AIGC助推主流媒体升级研究》 [J].青年记者2023(24).https://mp.weixin.qq.com/s/TdWARQc6cWUz65uO6z6gYQ5. 陈鑫,《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 [J].传播力研究,2024(2).https://www.fx361.com/page/2024/0318/23087204.shtml6. (微信公众号-红星评论)卿志军,《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评价体系》https://mp.weixin.qq.com/s/7udH-nQ8MfLd1vjiOZa1Vw

END


出品:赛立信融媒研究院

编辑:刘婉婷

审核:曾婷婷

责编:李倩宇

分享
赛立信集团总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关注赛立信
免费咨询顾问一对一服务
请留下您的电话,我们的咨询顾问会在当天(工作时间)直接和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