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长什么样?一半消费者说不清
2025-10-29   |   发布于:赛立信

场景先形:一次买“口红”的翻车

直播间里,主播高举一支“YSL小金条”,价格89元还包邮。你果断下单,三天后拆开——外壳金属感略显轻飘,膏体气味从淡花香变成奶油味。

你犹豫:这是正品吗?上脸安全吗?能退吗?

我们刚完成的《2025跨境消费认知调研》显示:

  • 55%受访者“无意中”买过侵权商品;
  • 仅12%能说出3条以上辨别方法;
  • 真正会去官网验真的,不到8%。

一句话:“假货”长什么样?一半消费者真说不清。

一、为什么“看不清”?——五重“障眼法”全拆解

01视觉障:包装95%像

  • 彩通色号差5%,外壳多一行2mm小字;
  • 3D扫描+低价激光刻,LOGO深浅与正品误差<0.1mm。

02价格障:“合理便宜”最难抗拒

心理学“锚定效应”:看到原价320,直播价129,大脑自动给出“捡到便宜”结论,风险判断瞬间下线。

03语境障:评论区“全员正品”

刷单2万条“亲测正品”,负面评价沉底。社交证明=“大家都买=不会假”。

04知识障:辨别信息缺口

  • 化妆品:没有备案号?不知道去哪查;
  • 电子产品:序列号可验证?很多人压根没听说过。

→ “不会查”直接等于“看不清”。

05心理障:自我暗示“我应该不会那么倒霉”

调查显示63%消费者在购买前闪现过“可能是假的”念头,却用“应该不至于”自我说服。


二、实际“误买”有多普遍?——三份后台硬数据

平台退款原因标签

  • 某头部跨境电商2024年Q4数据:以“疑似假货”为由退款的订单占7.8%,同比翻1.4倍。

品牌客服求证热线的月度统计

  • 国内一线美妆集团:每天平均1,100通“帮我看真假”电话,78%确认买到侵权品。

海关“龙腾2025”行动

  • 仅3月份,广州海关在邮递渠道查获侵权商品5.3万件,54%是消费者“自用”小包裹——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买了假货。


三、真假对决实验:把“像”拆给眼睛看


实验设计

  • 样本:N=800,1845岁,男女各半;
  • 双盲货架:10件商品(口红、耳机、运动鞋、手包、防晒霜)随机摆放,5真5假;
  • 观察工具:眼动仪+语义微表情;
  • 时间限制:15秒“一眼挑正品”。

结果

1.整体正确率:46%——低于抛硬币
2.文字区注视时长仅0.3s,颜色+外形占用90%注意力;
3.选错者事后自信度(7.2/10)高于选对者(6.4/10)——“越自信越翻车”。


四、为什么“自信爆棚”?——认知偏差一条龙


偏差

表现

本次调研数据

锚定效应

先看到低价就认定“优惠”

67%承认“价格先吸引我”

社群证明

直播弹幕齐刷“正品”

72%参考评论

知识幻觉

看过几篇“鉴定帖”就自认专家

58%说“我懂行”却选错

乐观偏差

倒霉事不会落到我头上

63%“没想到自己买到假”

→“看不清”+自信叠加=假货最佳温床。


五、真货自我保护术:品牌正在加码“技术指纹”

√ 物理层

3D浮雕刻纹:0.05mm微孔阵列,手机微距拍摄即可AI比对;
可变色油墨:365nm紫外灯照射显现“隐藏二维码”。

√ 数字层

区块链溯源:扫码即写入时间、地点、经销商,不可篡改;
动态序列号:一次验证即“上链”,二次扫码提示“曾被验”。

√ 生物层

化妆品加入植物DNA标签,0.1ppm也能PCR检出——真正“用放大镜都找不到,用仪器一抓就现行”。

但!再先进的技术,也绕不开消费者“懒得验”的最后一公里。


六、48小时“速调”:把“看不清”变“呈堂证据”

当品牌准备起诉某平台店铺,最缺的是“实际混淆”量化。我们如何用两天给出报告?

01下单公证

立即购买50单,全程公证录像,留存开箱→验假→出具鉴定。

02街头5秒快闪测试

200名路人,随机看实物5秒,记录“认为是正品/假货”→计算误认率。

03电商舆情秒抓

→ 爬取店铺近90天评论,训练NLP模型,输出“怀疑假货”关键词占比。

结果:误认率68%+负面关键词22%+公证鉴定=“市场实际混淆”完整证据链,已在三起行政投诉中被采信。


七、给消费者的5秒“闪验”清单

步骤

操作

耗时

①看价格

低于官网7折=红灯

1s

②摸重量

正品模具金属件更重

1s

③查备案

化妆品→国家药监局APP扫码

2s

④验序列

电子/运动鞋→品牌官网输入

1s

⑤索要票

正规发票+税号,售后有保障

0.5s

Total=5.5秒,比你刷一个短视频还短。


八、给品牌&律师的三步“防糊涂”打法

1.教育可视化

把“5秒闪验”做成一张图+15秒短视频,全渠道投放,先让消费者记得住。

2.监测即时化

用爬虫+AI情感分析,24h内捕捉“疑似假货”舆情,定位店铺、批次、关键词。

3.取证套餐化

公证+快闪调研+舆情报告打包,7天交付,为临时禁令/索赔提供“难以弥补损害”量化证据。


结语

“假货”不是简单的“质量差”,它是一场对消费者注意力、品牌商誉、平台信任的立体偷袭。当造假技术日新月异,“看不清”会成为常态,而“看得清”才是竞争力。

#打假行动 #消费者认知 #品牌保护调研

数据来源:赛立信知识产权研究组编辑:廖许凤审核:曾婷婷责编:李倩宇

监制:张月红


分享
赛立信集团总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旗下网站
关注赛立信
免费咨询顾问一对一服务
请留下您的电话,我们的咨询顾问会在当天(工作时间)直接和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