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广播业界关于媒体融合的话题沸沸扬扬,各级电台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网站、播客、网上直播、两微一端(微电台、微信电台以及电台APP)等等,“互联网+”和“广播+”等为传统广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广播与新媒体的交融和渗透初见端倪,然而这些举措并没有令广播界找到真正的融合之路。
而另一方面,移动网络电台(音频类APP)、音频聚合平台等作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新的声音媒体经过前期的野蛮生长,在一轮投资热潮褪去之后,遇冷转入低潮,商业模式更成为其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由此看来,在移动互联背景下的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需要在继续探索过程中不断反思……
再往深一层来看,无论是传统广播的“互联网+”、“广播+”,还是近年来火热的移动网络电台(音频类APP)、音频聚合平台,其实质还是处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及新技术应用阶段,要么是增加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要么是对原有内容进行重复发布,并没有真正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与广播媒体而言,是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正如200多年蒸汽机的发明带来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互联网的出现带给广播的也是一个彻底的革命——广播的媒体形态、产品形态、生产方式、传播渠道、消费对象、收听终端乃至商业模式等,都将出现重大改变。
因此,简单地以“互联网+”、“广播+”来理解移动互联网的广播,恐怕有所偏颇。
为此,笔者提出构建“广播二次元”的概念,用以诠释在移动互联时代,融媒体语境下的广播。
何谓“二次元”?
“次元”即“维度”,“二次元”源于日本早期动漫作品,在ACGN (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文化圈中被用作对“架空世界”或者说梦想世界的一种称呼。
笔者借用这一概念,提出“广播二次元”,意即“融媒体语境下的广播”。
我们把互联网出现以前的广播称为“广播一次元”,其最大的特点是线性传播,主要表现在:
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广播的媒体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带给广播媒体全方位的改变,我们称之为“广播二次元”,即融媒体语境下的广播。
其传播路径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呈现出网状的传播结构,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强度高等特质。
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思维,可实现广播的技术、内容、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转型和升级,全面提升广播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英国传播学者克里斯·韦斯科特曾说过:
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
信息传播技术促使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广播生态的巨大变化。
我们不妨从广播的媒介形态、生产方式、产品形态、传播渠道、传播对象、收听终端和商业模式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广播的最初始的形态是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
融媒体语境下的“广播二次元”形态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信息传输方式的大音频,将带来完全不同于传统广播的内容呈现方式,为声音内容的传播形态带来极具想象力的创新空间。
以互联网思维向用户提供音频产品的交互式的声音媒体平台,成为衔接各方的纽带和中心,而随着平台辐射作用的日益凸显,行业规模将进一步爆发。
传统广播的节目内容一般由专业队伍制作,采用“精英制作内容,大众接受内容”的模式,加上少量的外购节目,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生产方式。
“广播二次元”生产方式更趋多元化,它打破了内容制作由专业队伍垄断的模式,形成了专业队伍、用户以及专业用户共同生产内容的新模式(依次分别是电台专业生产节目PGC,用户生产节目UGC以及专业用户生产节目PUGC三者并存合一),这种模式是外向的、社会化、市场化的,每天产生的海量内容与传统电台当天所播报的内容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广播用户区隔越来越细分化、明显化,用户伴随性、移动性、互动性、碎片化和个性化的收听需求倒逼广播节目的产品形态发生改变。
广播以录音和口播为主的单向传播变成有听众微信微博等网络参与的双向交流,产生了许多杂糅和复合的节目形态。
除传统节目形态之外,形成热线访谈、板块节目、直播节目、轮盘新闻、“长节目短音频”等灵活多元的形态。
随着广播节目形态的演变,未来广播产品将更加注重提升用户体验。
产品从生产到用户消费,渠道至关重要。
“广播二次元”传播渠道从以信息自上而下单向传递、频率资源为单一出口,发展成拥有传统频率、互联网的多渠道传播格局,包括多渠道采集,多渠道传播和多渠道反馈。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播,传播渠道呈现出人人分享、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
“听众”逐步被“用户”所取代,他们既是广播节目即产品的消费者又可能是生产者。
在融媒体语境下,用户不满足于单纯被动地收听节目,他们的需求意识越来越强,不仅为广播贡献内容,还要求参与和互动。
传统广播的收听终端是收音机,只能接收有限的频道。
“广播二次元”将其播放内容进行网络化提升,使之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和信息接收习惯,并拓展个人电脑、智能手机、车载系统以及IPAD等其他移动接收设备的广播应用终端,实现广播收听的跨时空和自由化。
随着wifi普及和流量资费下降,未来车联网和物联网为“广播二次元”提供接口支持,车载智能、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甚至一切能联网的物品都会成为广播的接收终端。
在场景化下的开放平台,广播媒体的非视觉性、随意性和移动性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受众可以在各类场所任何时间使用任何物品设备来收听广播。
以往,广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广告创收,而目前无论传统电台的“互联网+”或“广播+”,还是新兴的移动电台或音频聚合平台,均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
可以预见的是,在移动互联时代融媒体语境下,单纯依靠广告盈利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广播二次元”须从自身开始寻求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等多种经营策略。
按照典型的互联网平台化发展思路,新媒体首先是在高水平产品体验基础上积累规模用户,“广播二次元”同样追求动辄千万用户百万点击的规模效应、用户黏性和活跃度。
当然,在获得规模用户及用户活跃度之后,如何将粉丝变现?
也许,互联网思维的“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埋单”,是“广播二次元”构建的盈利模式。
内容体现平台价值,在海量的音频中,将优秀的内容传送给用户,将带来创造与创新。
对于融媒体语境下的广播来说,布局硬件音频入口,是整个音频生态建设的关键一环。
融媒体语境下的“广播二次元”构建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探索不同层级不同媒体甚至不同领域的多元化融合之路,推动广播生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促进广播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绽放出更加绚丽的风采。
一切皆有可能!
“广播二次元”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