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开启多向传播模式
2021-04-27   |   发布于:赛立信媒介研究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本文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作者(吴红雨)以及来源(赛立信媒介研究)



在国家大力推广媒体融合之前,我国广播媒体发展中尤以 交通广播发展最为显著。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也伴随着媒体融合政策的出台,我国交通广播的发展遭遇到新媒体的挑战。 一是因为, 新媒体消除了广播对交通、天气等信息的垄断优势,二是由于,以打车软件为代表的交通应用 消解了原有基于出租司机的固定听众群 因此,交通广播也不得不“自救”,主动寻求与新媒体的合作。




早期
模式




web1.0时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发展仅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到达了惊人的地步。 各大广播媒体开始重视互联网这一块,纷纷开始建设自己的官方网站。

官方网站的建设,使得广播电台在互联网上有了一张名片,在品牌建设、互联网语境中的传播中,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广播电台在这一阶段并未享受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红利。 一是少更新,不创新,迅速被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所淘汰 二是作为广播电台的附属产品,官方网站根本不具备信息传播功能

所以广播电台对网络的应用除了技术方面带来了巨大的革新之外,并没有跻身于网络营销发展的大营,同时也不会分到网络营销带来的任何红利。

因此,可以认为,早期广播媒体和大多数媒体一样,开办官方网站,主动拥抱互联网,但就这一形式,是一个低水平的互联网窗口建设,并没有实质上对广播媒体产生影响。



初步
融合




Web2.0时期的跨平台建设
2010年,“新浪微博”开始内测,我国“微型博客”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2015 年 4月,交通广播相关认证的微博号有 519家,其中有136家交通广播的企业认证号,其中用户在10万以上的有36家,但是活跃度在2012年以后逐渐下降到日均20左右。

此间,广播媒体在2010年至2013年的微博用户最多。 以交通广播电台为例,借力微博后,他们“注重信息发布,依托本地特色,注重自己的品牌战略,从专业主义出发,早晚进行天气信息的发布,以及路况信息的发布。 此外,还可以带动听众线上线下互动,增加用户粘度”。

但是交通广播借势新浪微博带来的盛况仅仅维持到2014年左右,2011年诞生的微信迅速崛起,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新浪微博,还有这些已经拥有几千万粉丝的各大媒体大V。 虽然目前像北京、浙江等地的交通广播微博仍然运行,但是其影响力已经大不从前。

这些原因包括: 1、交通广播地域性限制以及节目本身的限制。 2、对于互联网媒体科技没有主动参与,只是被动选择载体。 当然这一时期也有部分交通广播台尝试过研发自己的移动交通广播设备,可是相对于迅猛的移动智能网络,终究还是慢了半拍。

然而,恰恰是有了这样经验,使得微信公众号出现后,交通电台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融合
现状




多向传播模式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5)》统计显示,截止2014年,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规模为378.4亿元,同比增长48.8%,我国共有604家机构可以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其中广电机构224家,占37%。

国内广播电台在各级广播电视集团体系中,均开始了媒体融合业务,走在前列的广电融合模式已经形成了“一网一端两微”或“两微两端”的“矩阵”式规划,表现稍微落后的也具备了融合微信等新媒体服务。

具体而言,截止2015年9月,广播媒体的融合现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与微信的深度融合和广播新媒体的开发。
微信的一大功能是语音,而广播向来是通过声音实现信息的传输的。 因此,在信息传播的共同点上,使得广播电台与微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种融合方式主要是集中以下几种形式:

1
微信作为广播的采编手段---UCG模式


按照语音消息发送者的不同,广播电台的采编人员和普通听众,都可以把微信内容推送到广播电台播出。

记者通过微信向广播电台实况播报,提高了广播电台记者的采编效率。 在突发情况面前,记者随时可以通过语音信息实时播报。 以交通广播为例,FM93浙江交通广播所采用的就是随时接入记者播报的新闻播报模式。 24小时的节目随时可以打断随时可以插进重要的东西,这也是一开始就有的理念,每个新来的人也要接受这个理念。 所有人离开线上工作岗位在马路上,发现跟交通跟工作有关的事情的时候,必须第一时间跟导播室作信息通报。

普通听众通过微信构建与广播电台的联系,并且听众主动参与到微信的内容生产中,这就是UGC(User Generate Content用户内容生产)模式。 主持人在节目中发出互动邀请,听众可以通过发送语音或文字的方式,再由导播台进行处理,最后既可以通过主持人口播内容,也可以直接将听众语言呈现到广播节目中。 在突发事件面前,由听众通过语音向广播电台“爆料”,这进一步发挥了广播在突发事件面前得天独厚的时效性。

UGC模式在广播电台的运用,实际上就把新闻生产的“采、写、编”等步骤中的“采”、“写”交给听众来完成。 听众自己生成并制作广播内容,通过内容发送到广播电台服务端,而原广播节目制作者只需扮演“编辑”和“把关人”的角色,负责文字、音频内容再加工、裁剪、整理等编辑工作,并且去粗取精、把握导向。

这种以记者或听众为信息发布主体、以微信为信息传输载体、以广播电台为播出终端的形式,是对广播电台原先的单向传播的延伸。 它延伸的是节目的“采”和“写”的环节,它让广播节目的生产流程公开化,从一个“透明的编辑室”,走向了“公开化透明的编辑室”。

目前,绝大部分广播电台开放了听众反馈的接口,微信的普及使得普通大众更方便、快速地成为“自媒体”记者,推动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效果。


2
广播通过微信实现新型传播


广播电台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辟在微信上的传播: 首先,是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辟公众订阅号。
2012年微信公共平台推出后,广播电台公众号迅速规模化的成长起来。 截至2015年4月,微信认证的交通广播类公众号有201家。 其中有近130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开发功能,接入了路线查询、轨道交通查询、收费站、加油站、快递等便民服务功能。 其中浙江广电集团的表现最为突出。 据统计,截止2015年9月,浙江广电集团有5个广播频道开办的7个微信公众号,粉丝数超过了15万。




其次,是媒体记者通过微信的人际圈,还拓展了广播内容的人际传播圈。 广播既是主流媒体单位,又成为了微信发布平台,既是新闻采编制播者,又是微信采编人和朋友圈链接、转发人。 媒体、记者由过去的一个阵地变成两个阵地,由过去一种身份变为双重身份。


3
广播新媒体的开发


广播新媒体的提法取自“广电新媒体”,指由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有,在技术、内容生产、渠道分发、广告营销上具备新型媒体特征的媒介产品。

目前,广播新媒体的形式主要是针对不同品牌手机定制的客户端、应用程序(APP)。 基本上,从中央到我国主要省份的各级广电集团,都已经开发出广播客户端,但这些客户端的发展程度各异。




从表3中可得,我国开发广播新媒体的广播电台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平台的类型也各有不同。 其中,以主打所在电台产品的包括天津、黑龙江、北京,江苏的广播新媒体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网络广播节目,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上海文广新成立的“阿基米德”,主打社交平台,定位偏向年轻化。

“阿基米德”与国内外市场化广播集合产品形成对比,例如国外的潘多拉、国内的“蜻蜓FM”,他们在产品业务上具备类似点,例如对开发大量音频节目、具备许多生活服务信息、良好的交互体验、清晰的商业运作模式。

而它们根本的不同就在于产品所有权的不同,前者是传统广电集团所属的广播新媒体,后者是定位于广播内容的市场化集合产品。

从目前的状况看,走在前列的广播新媒体,已经走出当初以在线直播客户端、语音手机报等简单包装开发阶段,走向媒介互动开发的新阶段。

甚至,从“阿基米德”等热门产品来看,大有将广播新媒体作为主要业务的势头,既有可能走向“美国范式”,塑造新品牌、进行资本运作。

但是,广播新媒体先天所具备的缺陷,使他的前景发展也不容乐观。 短期内广播新媒体得到飞速发展的关键在于,依靠有胆识魄力的高层级领导决策,依靠具有新媒体事业的人才参与管理广播新媒体,同时探寻让其它新媒体为我所用的方式。

但这并不能称作一种“模式”,因为主观决策贯穿始终,未来发展方向也带有各种主观可能。

目前看来,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广播新媒体,是很多广播新媒体业务的发展模式。


总结
 短期看来,利用微信最大限度地延伸广播的传播模式,是极具发展空间的。 但我们也需要清醒的认识到, 包括广播媒体在内的微信服务,都将伴随性地受到微信发展势头的影响 一方面,广播媒体的公众号火热,与目前微信发展势头一致,但其整个微信的发展前景还未得而知; 另一方面,广播电台的公众号必须被动依托微信所制定的规则,使得信息传播和广告营销都不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自身发展也面临着除了本行业之外其它行业的竞争。 这种模式对于微信外的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是被动的、暂时的,都需要从长远进行战略规划,从而实现独立、长期、可持续发展。


本文摘自《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播媒体的发展路径》

分享
赛立信集团总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关注赛立信
免费咨询顾问一对一服务
请留下您的电话,我们的咨询顾问会在当天(工作时间)直接和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