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场景,提神醒脑
周六傍晚,你拎着“奈雪の茶”走进商场,迎面撞见“奈
你愣了3秒,闺蜜小声问:“这是奈雪副线?”——恭喜你,你刚刚完成一次法律意义上的“初始兴趣混淆”。
我们刚刚完成的《2025品牌混淆认知调研》显示:
一句话: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但法院偏偏问“你的眼睛怎么看”。
一、侵权认定的“灵魂标尺”——混淆可能性
我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二)项写得言简意赅:“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算侵权。
关键词只剩一个——混淆。但“混淆”是人心,人心怎么量化?于是法官加律师加调研公司一起把“抽象感觉”拆成了5根硬指标:
1.商标近似度(音、形、义)
2.商品/服务类似度
3.在先商标显著性
4.相关公众注意程度
5.实际混淆证据(订单误投、客服投诉、舆情关键词)
第4条“相关公众注意程度”最玄乎——法官问:“你的消费者到底有多认真?”这时候,市场调查就像一把游标卡尺,能量出‘多像算像’。
二、经典翻车现场——“六个核桃”VS“六个石磨核桃”
|
项目 |
六个核桃 |
六个石磨核桃 |
|
字数 |
4字 |
7字 |
|
包装主色 |
蓝+白 |
蓝+白 |
|
代言构图 |
女明星+核桃飞溅 |
女明星+核桃飞溅 |
|
售价 |
58元/箱 |
54元/箱 |
最高法院2023年终审认为:
调研彩蛋:我们在石家庄街头播放去商标化包装视频,68%受访者指着“六个石磨核桃”说“这就是六个核桃新款”——恰好为“混淆”提供了量化注脚。
三、消费者“粗心”到什么程度?——实验视角
实验设计
结果
1.平均注视时间:正品1.2s,山寨1.1s——肉眼几乎分不出“谁更吸睛”;
2.文字区停留<0.4s,颜色加图形区域停留>1.0s;
3.购买完成后的“自信度”打分,选错人群反而更高(7.3/10)——山寨在视觉上给了“过度自信”。
结论:“像”与“不像”往往取决于1秒内的色块分布,而非逐字阅读。诉状里贴一张“消费者现场误购”照片,比十页法理分析更直击人心。
四、国际对比:量出全球“像”距
|
国家/地区 |
量化工具 |
典型案例 |
消费者样本权重 |
|
美国 |
Polaroid八要素(1977) |
百万赔偿常见 |
陪审团6–12人可决定“混淆” |
|
欧盟 |
Globalappreciationtest |
红底鞋底案 |
25%实际混淆即可推定 |
|
日本 |
亲近印象测试 |
优衣库vs优衣库(繁体) |
1,000份问卷即被法院引用 |
|
中国 |
司法解释+行政判例 |
新《商标法》2020修订 |
无硬性样本数,>500份即具初步说服力 |
趋势:“消费者问卷加眼动加大数据舆情”三件套,正在成为全球通行的‘呈堂量尺’。
五、调研技术升级:从“问”到“痕迹”
1.电商误购日志
调取30天后台数据:搜索关键词“奈雪”→点击“奈雷の茶”→退款率19%,高于行业5倍。误点率=实际混淆的硬指标。
2.客服录音文本挖掘
“我买的是正品吗?”“怎么味道不一样?”——出现频次每1,000通里>20次,可推定“实际混淆”已发生。
3.社交媒体语义漂移
奈雪翻车话题下,18%用户@官方求证“是否换包装”;品牌方可据此主张“商誉受损”。
六、给律师、法务、品牌方的三把“防山寨瑞士军刀”
1.预防:把“显著性”做成视觉锤
别让文字独自承担识别任务。独特瓶型、专属Pantone、动态QR,都能提高“区别度”,降低被“像”风险。
2.取证:第一时间固化“市场混淆”
发现山寨上架,同步下单公证加启动小样本快速调研(48h出报告),为临时禁令提供“难以弥补损害”证据。
3.诉讼:用“认知曲线”替代“感觉陈述”
把问卷、眼动、误购数据做成5页可视化,让法官在3分钟内看懂“到底多像”,比堆砌形容词有效得多。
七、留给未来的“像”边界
问题清单越来越长,但核心不变——先问消费者,再问法官。
结语
“像”与“不像”从来不是设计师的像素游戏,而是一场心理加法律加市场的三维拉锯。谁能把“消费者脑海中的第一印象”量化成法院认可的证据,谁就握住侵权攻防的主动权。
最后互动——
请在手机微信登录投票
下面3杯饮料,哪杯是“山寨”? 单选
A.喜茶
B.喜荼
C.嘻茶
欢迎评论留言,也许你的“一眼假”就是下次庭审的关键1秒!#商标侵权 #消费者认知
数据来源:赛立信知识产权研究组
编辑:廖许凤
审核:曾婷婷
责编:李倩宇
监制:张月红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研究集团 2017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sm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1023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