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在这背景下,一种新兴的娱乐形式——微短剧,凭借精炼的叙事、紧凑的节奏,完美地契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观看习惯,成为了当代文化娱乐领域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实际上,中国微短剧的起源远早于大众普遍认知的时间点,其萌芽最早可以回溯到2012年播出的《屌丝男士》以及2013年在优酷平台亮相的《万万没想到》,这两部剧以紧凑短小的剧集生产模式在网络迅速传播,为微短剧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先河,但受制于彼时互联网环境的成熟度及观众观看习惯的局限,该类型的制作并未得以广泛发展。
而由于竖屏时代的来临,微短剧这一精准对接数字时代观众碎片化、即时化娱乐需求的文化形式得以崭露头角并迅速发展。据互联网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微短剧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然而微短剧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内容同质化、质量良莠不齐、版权争议频发以及过度商业化等问题,不仅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也制约了微短剧的长远发展。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广电总局从2020年开始先后针对微短剧发布系列规定,包括《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以及近日业界热议的最严短剧新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以下简称《工作提示》),从规范,到深化,再到细化,一步一步地为微短剧这一新型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方面,广电总局清除低俗、劣质的内容为优质作品腾挪出了空间;另一方面,备案公示的规范化操作则为微短剧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秩序。据广电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1-5月期间共有1152套、总计40802集的重点网络微短剧顺利通过了备案公示,这标志着在经历了前期的治理整顿后,微短剧行业正步入内容丰富、品质提升的良性发展阶段。
在这些获得备案公示的网络微短剧中,都市题材占据了半壁江山,显示出都市生活故事对观众的强大吸引力,传奇题材的微短剧也表现突出,市场份额超过了10%,表明观众对于融合历史与幻想元素的叙事仍然抱有浓厚兴趣。此外,有近30%的微短剧属于未被特定分类的“其他”题材,这反映出微短剧市场内容的多样化和创新性,涵盖了广泛的风格和类型,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偏好。
据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网络微短剧之所以能俘获观众的心,三大关键要素依次为:高水平的制作工艺、演员精湛的演技,以及剧情主题能否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制作水准与演员的表演魅力同样被视为决定观众是否会进行多次观看的核心考量。这些数据不仅勾勒出了微短剧领域的热门风向标,也映射出管理部门对这一新兴内容形态扶持与规范的双重努力,推动微短剧市场向着更加健康、繁荣的方向迈进。
图1 2024年1-5月全国重点网络微短剧规划备案公示统计
而微短剧的未来发展之路在广电新规的引领下将展现更多元化的内容形式,涵盖文旅、历史、奇幻等丰富题材,满足不同观众需求。艺术层面将追求更精良的制作水准,融合电影级拍摄技巧与创新叙事手法,提升观感体验。
如横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创意的方式,结合历史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了文物回归议题,激发了观众爱国情怀;
图2 横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剧照
又如竖屏短剧“王妈”系列,其以独特的视角、贴近生活的内容、反套路的剧情设计,引发广大打工人强烈共鸣,为微短剧市场的拓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3 竖屏短剧《重生之我在霸总短剧里当保姆》剧照
这些预示着网络微短剧正逐步迈向更富有创新精神和思想深度的阶段。未来我们期待微短剧在能在内容的原创性、艺术表现力以及社会价值的传递上,实现全方位的突破与飞跃,进而成为文化交流与输出的新渠道。
展望微短剧新时代,随着行业规范的完善和技术的革新,微短剧将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面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在新规的引导下,它将进一步挖掘社会热点,传递正能量,成为连接大众情感与文化认同的桥梁,不仅满足娱乐需求,更激发思考,促进社会进步。微短剧,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数字时代的文化新篇章。
END
蔡芷琪
(作者系广州赛立信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研究员)
赛立信融媒研究小组出品
审核 | 曾婷婷
责编 | 李倩宇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研究集团 2017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sm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1023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