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覃信刚
职务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世界广播从诞生到今年已经113年,人民广播到明年已经80周年,新中国广播到今年已经70周年。113年、80年、70年,广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有哪些经验,有哪些不足?它的历史方位是什么,未来的道路应该怎样走?这是我今天将要讨论的问题。
去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组织研究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广播电视主要成就、主要经验及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广播理论创新与丰富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电视体制的五轮改革》《全球媒融合简史》《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等;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组织研究了《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发展理念的演进历程与主要特征》《新中国70年广播发展的主要成就及经验》《新中国70年广播经济体制的演变轨迹及前瞻》《新中国70年广播“自己走路”的理论意蕴、变迁脉络与特征研析》《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嬗变与规律》。
我们对70年的历程进行了认真梳理,对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分析概括,对所形成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对失误、不足也有所警示。从中能够强烈感受到,新中国从一个广播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广播大国,继而正迈向广播强国,实属不易。
70年广播取得了众多极其珍贵的经验,如:新中国70年,广播打造了新闻传播重镇、政治传播重镇、典型宣传重镇、现场直播重镇、交通传播重镇等。一个电台,或一个电台台长,如果把这些经验、理念学到手,那这个电台一定会办得更好。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新中国广播史、人民广播事业史,这是最宝贵的遗产,也是我们应该重视广播70年的原因。
下一步,广播还将展开:人民广播80年、列宁广播思想研究、毛泽东广播思想研究、刘少奇广播思想研究、周恩来广播思想研究、邓小平广播思想研究等一系列的研究,旨在提高广播的地位。
新中国70年广播形成的经验、理念,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并发光放大。主要内容有: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最根本的经验和中国特色,也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党台姓党,喉舌功能。这是广播的地位与作用,有了这样的地位与作用,广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西方国家攻击我们最多的是这两条,这恰恰说明我们做得对,做得好,应该长期坚持。
(三)人民广播,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以人民定名,是毛泽东主席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也是毛泽东的广播思想,也是我们办广播的宗旨。在两台合并中,我们应保护好这一呼号,以人民为定位,才能让人民广播如鱼得水。
(四)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我们国家历来把广播定为公益事业,分为公益一类、二类、三类,前些年,有的学者提出把广播电视全推向市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我的观点是,广播坚持公益性事业性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新闻、对外、少数民族广播应由政府全额买单,其余应差额拨款。
(五)统筹广播电视。道理很明白:既不能重电视轻广播,也不能重广播轻电视。
(六)完善公共广播服务。现在的公共广播服务做得还不够,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较突出,在当下,我们要特别强调公共广播服务。
(七)配好班子,培养各类人才,坚持、传承与创新。
面对两台合并、5G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VR、区块链等等,广播的路在何方?这是大家思考的问题,也是这次会议的问题所在。我觉得,首先,我们要认清大势,也就是媒体融合的大趋势。
广播的媒体融合是一场颠覆式的革命。10多年前,我与美国广播电视基金会主席埃斯波西托有过一次交流。他认为,广播的媒介融合是一场大迁徙、大转移,是整个广播文化的大迁徙、大转移。这场大迁徙有三大特点:一是从声音传播转向全媒体传播。这一转,你不但要做声音记者,还要做图像记者、文字记者、漫画记者、数据记者、图表记者;二是从时间编排转向空间编排,过去是所谓的时间版面,现在已转向空间版面;三是空间编排的转向,这一点由短视频引领。5G时代的开启,短视频将更加火热,由此会带动长视频的发展,对音频产生挤压。所以,空间编排要转向短视频引领。
也许有的同仁会问:现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在做视频,全国一些报社开始主打视频,喊出无视频不传播的口号,广播已经与电视合并,我们为何不主打视频?我要告诉大家:声音是人类生活世界最大的特点所在,用声音来传播,用声音来交流,是人类最本能的长项。
我们采取空间编排,是不是就放弃时间编排,也就是放弃传统广播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还有许多不能看只能听的人,我们应为这些人服务。广播在这一点上与电视、报纸大不相同,这是需要明确的。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5G时代,如何来打造声音互联网?我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建立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研发匹配声音互联网的高新技术。当前,传统媒体最大的难题就是技术的落伍,搞个什么机器人主播,做个什么H5产品、VR产品就欣喜若狂,这实在是小儿科。我们要让移动互联网变成声音互联网,就需要有像今日头条、华为、腾讯这些民营公司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应采取特殊政策来建立这样的队伍。人民广播诞生之初,条件非常艰苦,也都想方设法建立起了这样的队伍,研发了系列发射和传输设备,今天条件好了,我想这些更应该不是问题。BBC的新技术常常列为国家计划,他们的技术总监、CNN的技术总监40来岁,业内都称为“天才科学家”,我们应营造这样的氛围,组织好这样的队伍,研发“匹配”用户的系列技术。比如交通广播,创收单频增长突破6亿,为世界广播之最,但网络地图红、黄、蓝线夺走了它的用户,我们就应研发匹配节目的技术,做到更优更好,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如果建立不了这样的队伍,至少也应该与民营公司合作,增强自己的技术实力。
(二)研究新时代传播规律,打造匹配的数字声音产品。传统广播在历史上有七类节目做得不充分、不平衡,一是谈话节目,二是音乐节目,三是老年节目,四是少儿节目,五是乡村节目,六是校园节目,七是社区节目,这些节目在移动互联时代应大有作用。比如音乐节目,我们可以在网上办一千种类型甚至一万种类型的音乐电台,采取匹配推送的方式,就可以更好的为用户服务。又比如,我们对人类收听行为研究不够,现在有1673.83万各级各类专任教师,近100万广播电视员工,他们喜欢什么类型的广播?现在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2亿多老年人,8.5亿手机网民等,他们对音频的喜好又是什么?糖尿病人每天要走路40分至两个小时,我们专门为他们匹配走路时听的新闻资讯、音乐,这个市场该有多大?还有地铁、高铁、轮船、航空,广播都缺乏匹配,广告市场也很大,需要我们去开拓。
(三)创新广播形态,将时间编排转向空间编排。时间编排是广播独特的文化景观,也是传统广播历史优势所在。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发生了较大变化,正朝全媒体发展,就不能只固守100余年来的时间编排,而应转向空间编排,时空融合,以空间为主,并坚持空间为要。在我们看来,广播空间编排既要向融合新闻迈进,又要保持声音媒介的特性。可以采取三种形态:一是声音+电台呼号+标题以及主持人姓名。这是传统形态,只增加了少量文字,目前,数字网络大量采取的都是这样一种形态。二是声音+电台呼号+标题+主持人姓名及图片,这可以作为未来常用的形态。三是声音+电台呼号+主持人姓名+标题、图片以及短视频,用短视频引领。但这里的短视频,应是“金句短视频”。
什么是短视频?网络短视频是指内容时长为5~18秒,依靠移动智能终端实现的拍摄、剪辑、发布等新型传播特性的网络影像。而金句短视频,则指视频虽短,但叙事声音句句是金。广播融合短视频,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四)自我革命,全面转型,将主力部队迁移到主阵地、主渠道。目前,媒体融合正朝深度发展。在我看来,传统广播应该朝主渠道、主阵地大迁徙、大转移,也就是全面实施数字化、网络化、移动互联化,这是广播的深度融合。广播在这种深度融合中,应融合主流思想、主流阵地、主流渠道、主流节目。这种融合,应该自我革命,全面整合,立破并举。比如时政新闻、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广播与电视应整合为一个部门,“一次生存,多次发布,多终端使用,移动为先”,体制的扁平化,必然带来节目的变革。其次是省市县三级广播,可采取“三二一”的办台思路,省级办一套新闻综合台,一套音乐电台,一套经济交通电台,市级办一套新闻综合电台,一套音乐电台;县级办一套综合电台,并随时间的推移而再调整。精办传统广播,回归综合性办台思路。而网络广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则采取类型化办台思路,开办新闻、音乐、听书、故事、谈话、广播剧等节目。同时,强化公共广播文化服务,做好供给侧改革,特别是对农村的公共广播文化服务,应打通应急广播通道,实行四级联动,全国一盘棋。
(五)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从1989年2月开始,我国广播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新体制,推动了广播的大发展,大繁荣。但如今,传统媒体的广告已经转向新兴媒体,其政策就要有所调整。去年,今日头条收入500亿,今年600亿,明年计划收入一千亿,永远超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这种局面下,我认为,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这类经济发达的地区,广播可采取“事业单位,多元化经营”;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如新疆、西藏、云南等,可采取“事业单位,财政供给”,其余可采取“事业单位,非营利性媒体”的做法。但无论什么地区,有一条是共性的,那就是在薪酬绩效上要搞活。70年广播经济体制的运行充分说明: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广播人的潜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广播事业就会遭殃,这一条千万不能忽略。
(六)精准的用户调查。整合所有调查工具,且不能由广播市场自行整合,应尽量争取政府支持,因为这些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的关键。
(本文根据2019赛立信客户年会的嘉宾演讲稿与演讲录音整理)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研究集团 2017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sm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1023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