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移动支付“血拼”海外的重重困境!
2021-04-28   |   发布于:赛立信

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追赶太阳 来源:《通信竞争》2019年第1期

移动支付被誉为是我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纵观我国支付方式的发展,从以前的现金支付转向当下流行的移动支付,大致经历了这些阶段。

一:NFC“C位”出道

移动支付从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便已出现,国内最早的移动支付出现在1999年。当年,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2002年,银联推出第一代手机支付模式,通过短信互动完成交易,可实现手机话费查询和缴纳等多种服务。2005年,成立刚满3年的中国银联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项目组,负责跟踪、研究NFC的发展。很快在2006年,中国银联便推出一项基于金融IC卡芯片的移动支付方案。2009年前后,中国移动和银联相继在一些省市内开展移动支付业务试点。中国移动在2010年入股浦发银行时也被认为是为移动支付布局。银联更是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及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发起设立手机支付产业联盟。遗憾的是银联和运营商的蜜月期没过太久,就因为NFC的工作频率存在银联的13.56MHz和中移动的2.4GHz存在两种标准,导致产生分歧。最终以中国移动与银联签订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放弃自主开发的2.4GHz标准为代价,分歧才结束。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受碍于磁条卡向IC卡迁移的成本问题,受理pos机的改造成本,基础设施的建设很难凭借市场机构之力达到。虽然尝到了“头谈汤”,但后续发展却显得有点意兴阑珊。最近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金融IC卡的普及与POS终端的非接改造逐年推进,后来银联推出“云闪付”。手机厂商们推出移动手机支付方式,“Samsung pay” 、“Apple pay” 、“Mi pay” “HuaWei pay”尽管都以NFC功能当作一个卖点。NFC支付又重新获得了原本属于自己的“C位”。

二:二维码支付形成寡头格局

2011年5月,央行发放了第一批2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宝是其中之一,也正是这段时间,另一项改变我国移动支付方式的产物宣布横空出世:二维码支付。说起二维码支付,也算得是一个“舶来品”。早在上世界90年代,日本、韩国是较早形成使用二维码支付的国家。对比NFC支付,二维码支付是基于账户体系搭建起来的支付方案,几乎不涉及硬件设备改造,而且产业参与方少,更容易达成一致。2012年夏天,随着打车软件的出现。打车的小额、高频场景与支付宝二维码支付形成契合,成为扫码支付最先普及的领域。

微信5.0版本发布后,新增的微信支付功能,也借由打车软件进入市场。同时也宣布向支付宝发起挑战,腾讯凭借强大的社交属性,在每年春节的红包大战中,赢到了足够眼球和用户,微信支付的份额也慢慢逼近支付宝,甚至超过其他第三方支付,由此国内移动支付市场被两大寡头瓜分,两大阵形势均力敌。尽管后续不乏众多追赶者,但是从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习惯上来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国内移动支付地位短时间内都无可撼动。

与二维码支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国的情况大相庭径的是,此时国外的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却不温不火。

浅析中国移动支付“血拼”海外的重重困境!

图片来源:互联网公开图片

据艾瑞咨询称,中国在2016年的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已达9万亿美元。另据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的数据,美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为112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的移动支付规模几乎是美国的90倍。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17年发布《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报告中显示2017年全年信息消费规模达4.5万亿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超过200万亿元,这个数字在全球位居第一。

2018年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额达403645.1亿元。如果说是科技研发力度的差别所导致的,倒不如说是国内外用卡习惯,支付环境和信用体系这些基础决定了上层终端支付方式的变更。

(1)用卡习惯

在我国实现二维码支付,先要的3个条件是:手机号,储蓄卡,身份证号,满足这3个条件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得益于国家发展储蓄卡的政策,在我国开储蓄卡是没有门槛的事情,只需具备身份证和电话号码,从而使国内银行用户以储蓄卡为主。但偏偏在绝大多数的欧美银行却无法满足,主要出于基本的成本考虑因为发行大量的带有各类功能、综合服务远超欧美的银行卡不仅意味着发卡工本、人力成本,后台系统运算能力、现金管理、配套网点建设、机具设备投放及其运营维护都耗费巨大。而大量发卡并不能保证带来足够的存款与中间收入,还会导致资源紧张服务不到位进而影响市场声誉挤走优质客户,最后就成了赔钱的买卖。因此,设置开户条件、费用、等待时间,就可以替商业银行筛选掉很多本来想开银行卡但没有大量存款或信贷需求的潜在客户。所以在国外几乎是人手一张或者多张信用卡,用储蓄卡的没有几个,尽管移动支付从外国传进来,但是本质还是直接从银行卡里划钱,由顾客划给商家。他们刷信用卡和刷手机一样的,何必去用移动支付,他们如果要发展移动支付,目标也并不是消灭现金,而是消灭手中的一大堆信用卡。再者,移动支付其根基是以我国国有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制,如果没有国有银行系统的配合,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超越外国同行,国外的银行都是私有制体系存在的,他们会把数据入口放给软件开发商吗?在没有一个像我国这样身份证、电话号码和银行卡号形成了完备认证体系储蓄系统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

(2)支付习惯

在国外,消费者养成了对信用卡的依赖,除了几大银行的信用卡以外,有些规模较大的连锁商店和品牌公司都有自己的信用卡,客观上会构成一个稳定,成熟的支付系统,因此消费者都对原来刷信用卡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尽管有不同的手机厂家推广自家以NFC功能为卖点的移动支付,例如“APPLY Play”“Android Play”,但是在更新,和重置,维护支持NFC功能的pos机时,可想而知,就会遇到商家们因为成本问题而给以不同程度的拒绝。作为一项极具潜力的支付技术,却遭遇传统技术的排斥,难以进入市场打破平衡。此外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导致移动支付在海外遭遇困局的重要一环。欧洲国家公司几百年来工商业社会对于银行和信用制度巨大的依赖惯性,产生欧洲信用卡和个人支票使用的相对普及,消费者和商家对银行具有巨大的依赖传统,其公民个人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信用体系较为完善,信用已经成为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相对而言,在国内信用体系的建立还不健全,很多人都有没有信用记录,信用记录缺失现象普遍存在。而在国外,信用体系比较完善,并在信用卡使用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验累积中,日常交易中早已习惯用信用卡,也有提前消费的观念等,这都影响着移动支付发展。

随着我国的境外消费能力越来越得到重视,普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国家也逐渐增多,移动支付也上升为国家品牌,作为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但喜忧参半的是,普及移动支付的国家究竟是为迎合我国消费者,还是为了改革升级自身的金融体系呢?从目前结果看,无疑前者的可能性更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或许真的能够颠覆国外支付环境的常态化发展,打破这一破局。

分享
赛立信集团总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关注赛立信
免费咨询顾问一对一服务
请留下您的电话,我们的咨询顾问会在当天(工作时间)直接和您取得联系。